诗词屋>中医中药>中药材>酒药花

酒药花

《中药大辞典》:酒药花

药材名称酒药花

拼音Jiǔ Yào Huā

别名酒曲花(《贵州药植目录》),大蒙花(《陕西中草药》)。

出处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
来源为马钱科植物大叶醉鱼草枝叶、根皮。枝叶夏、秋采收。根皮于春、秋采挖,晒干。

原形态大叶醉鱼草,又名:蒙花。

灌木,高1~5米。枝长而扩散,嫩枝具四棱,密被白色星状绒毛。叶对生,披针形,长11~13厘米,宽3~4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有密锯齿,上面绿色,下面密被白色绒毛;托叶萎缩为一带状,介于2叶之间。穗状花序,直立或稍下垂;萼钟状,4裂,裂片披针形,密被星状绒毛;花冠管状,长0.7~1厘米,4裂,紫色,外面通常光滑或稍有柔毛,喉部为橙黄色;雄蕊4,着生花冠中部;子房上位,柱头棒状。蒴果长圆状,先端尖,长6~8毫米。花期3~4月。果期5~6月。

生境分部生山沟、路旁、山脚或灌丛中。分布陕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
性味辛,温,有毒。

①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"辛,温,有小毒。"

②《陕西中草药》:"辛微苦涩,温,有毒。"

功能主治解毒,杀虫,止痒。治蜂窝织炎,疮疖,跌打损伤,脚癣,妇女阴痒。

①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"治脚癣,妇女阴痒,止咳,杀虫。"

②《贵州草药》:"驱风散寒,消积止痛。治感冒风寒,风湿疼痛,疳积,跌扑。"

③《陕西中草药》:"清热解毒,止血生肌。治麻风,疮疖,蜂窝织炎,跌打损伤,骨折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0.5~1钱;或泡酒。外用:煎水洗或捣敷。

复方①治感冒风寒:酒曲花五钱。煨水服。(《贵州草药》)

②止咳:酒药花三钱,款冬花枇杷叶各二钱。蒸冰糖吃。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

③治风湿疼痛:酒曲花根一两。泡酒服。(《贵州草药》)

④治麻风:大蒙花枝叶一两,苍耳子四两。共研细粉,与十二斤面粉混匀做蒸馍。每次吃馍半斤,每日吃二次。另以叶及根皮适量,煎水洗患处。(《陕西中草药》)

⑤治疳积:酒曲花五钱。煨水服。(《贵州草药》)

⑥治脚癣:酒药花叶数张。研末,加白矾少许,擦患处;或取鲜叶揉烂擦患处。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

⑦治妇女阴痒:酒药花五钱至一两,棉花子三钱。捣烂,制成栓形,用布包好塞阴道内。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

⑧治刀伤跌扑:酒曲花叶。捣绒,外包伤处;并取全草一两,煨水服。(《贵州草药》)

备注本植物的变种绛花醉鱼草穆坪醉鱼草亦同等入药。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酒药花

药材名称酒药花

拼音Jiǔ Yào Huā

别名酒曲花、大蒙花、麻柳、花醉鱼草、鸡骨紫、蒙花树

出处出自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
来源药材基源:为醉鱼草科植物大叶醉鱼草的枝叶、根皮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uddleja davidii Franch.[B.Da-vidii Franch. Var.magnifera Rehd.et Wils.

采收和储藏:枝叶夏、秋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;根皮春、秋季采挖,洗净,剥皮晒干。

原形态灌木,高1-3m。枝长而扩展,幼枝具4棱,密被白色短柔毛。叶对生;叶柄短;托叶萎缩成带状,位于两叶之间;叶片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,长8-25cm,宽3-4cm,先端长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具细锯齿,上面绿色,背面密被白色绒毛。总状圆锥花序直立或下垂;花萼钟状,具柔毛,4裂,裂片披针形;花冠紫色,细而直,管状,长7-10mm,4裂,裂片边缘反卷,外面疏生绒毛及鳞片,喉部为橙黄色;雄蕊4,子房2室,无毛;柱头棒状。蒴果长圆形,长6-8mm,先端尖,无毛或稍有鳞毛。种子多数。花期5-8月,果期6-10月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800-3000m的山沟、路旁、灌丛中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陕西、甘肃、湖北、湖南、西藏等地。

化学成分叶及根皮含醉鱼草素(buddledin)A、B、C、D[1,2],顺式及反式的肉丛蓉甙(cisxtanoside)[3],松柏醛(conifer-aldehyde),蛇菰脂醛素(balanophonin),丁香树脂酚(syringaresinol),醉鱼草醇(buddlenol)A, B,C,D, E,F[4],洋丁香酚甙(acteoside)[5],毕日多甙(biridoside)[6],刺槐素-7-芸香糖甙(acacetin-7-O-ruti-noside),角胡麻甙(martynoside)[7],醉鱼草胺碱(buddamine)[8],车前草甙(plantainoside)C,洋丁香酚甙异构体(acteoside isomer),天人草甙(leucosceptoside)A B,异角胡麻甙(isomartynoside),焦地黄苯乙醇甙(jionoside)D,安哥罗甙(angoroside)C,6-阿魏筋骨草醇(6-feruloyl ajugol)[9]。

性味辛;微苦;性温;有毒

归经心;肝;肾经

功能主治祛风散寒;活血止痛;解毒杀虫。主风寒咳嗽;痹痛;跌打损伤;痈肿疮疖;妇女阴痒;麻风;脚癣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9~15g;或泡酒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;或捣敷。

复方①治感冒风寒:酒曲花五钱。煨水服。(《贵州草药》)②止咳:酒药花三钱,款冬花、楷杷叶各二钱。蒸冰糖吃。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③治风湿疼痛:酒曲花根一两。泡酒服。(《贵州草药》)④治麻风:大蒙花枝叶一两,苍耳子四两。共研细粉,与十二斤面粉混匀做蒸馍。每次吃馍半斤,每日吃二次。另以叶及根皮适量,煎水洗患处。(《陕西中草药》)⑤治疳积:酒曲花五钱。煨水服。(《贵州草药》)⑥治脚癣:酒药花叶数张。研末,加白矾少许,擦患处;或取鲜叶揉烂擦患处。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⑦治妇女阴痒:酒药花五钱至一两,棉花子三钱。捣烂,制成栓形,用布包好塞阴道内。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⑧治刀伤跌扑:酒曲花叶。捣绒,外包伤处;并取全草一两,煨水服。(《贵州草药》)

各家论述1.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治脚癣,妇女阴痒,止咳,杀虫。

2.《贵州草药》:驱风散寒,消积止痛。治感冒风寒,风湿疼痛,疳积,跌扑。

3.《陕西中草药》:清热解毒,止血生肌。治麻风,疮疖,蜂窝织炎,跌打损伤,骨折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虫豆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虫豆药材名称虫豆拼音Chónɡ Dòu出处《广西药植名录》来源为豆科植物虫豆的全株。原形态木质藤本。小叶3,顶生小叶菱状卵形,长2.5~6厘米,宽2~4厘米,先端钝

  • 画眉草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画眉草药材名称画眉草拼音Huà Méi Cǎo别名榧子草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星星草(《植物名汇》),蚊子草(《种子植物名称》)。出处《植物名实图考》来源为禾本科植

  • 蝎子草

    药材名称蝎子草拼音Xiē Zi Cǎo别名红藿毛草、火麻草来源药材基源:为荨麻科植物蝎子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irardinia suborbiculata C.J.Chen[G.cuspi

  • 多蒴曲尾藓

    药材名称多蒴曲尾藓拼音Duō Shuò Qǔ Wěi Xiǎn别名大曲尾藓来源药材基源:为曲尾藓科植物多蒴曲尾藓的植物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icranum majus Turn.[D.scopar

  • 血水草根

    药材名称血水草根拼音Xuè Shuí Cǎo Gēn别名广扁线、捆仙绳。来源药材基源:为罂粟科植物血水草Eomecon chionantha Hance的根及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omecon

  • 序梗女贞

    药材名称序梗女贞别名苦丁茶[四川]来源木犀科序梗女贞Ligustrum pedunculare Rehd.,春季采叶,潦,闷后作成饼,晒干供药用。同属植物Ligustram aff. strongyl

  • 活血连

    药材名称活血连拼音Huó Xuè Lián别名墨七、土莎连(《药学学报》10:692,1965)。出处《贵州民间药物》来源为毛茛科植物鞘柄乌头的根。夏、秋季采收。原形态多

  • 罂粟壳

    《中国药典》:罂粟壳药材名称罂粟壳拼音Yīnɡ Sù Ké英文名PERICARPIUM PAPAVERIS别名米壳、粟壳、罂子粟壳、米囊子壳来源本品为罂粟科罂粟属植物罂粟Papav

  • 穿地龙

    药材名称穿地龙拼音Chuān Dì Lónɡ别名穿山龙[云南]、龙骨七来源薯蓣科薯蓣属植物蜀葵叶薯蓣Dioscorea althaeoides R. Knuth,以根状茎入药。秋季

  • 野火球

    药材名称野火球拼音Yé Huǒ Qiú英文名all-grass of Wild Clover别名野车轴草、豆参、也火球、野火萩。出处始载于《中国主要植物图说一豆科》。来源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野火球的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