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词屋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阴痫

阴痫

病名。①指兼见阴症的痫证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五:“病先身冷,不惊瘈,不啼唤,而病发时脉沉者为阴痫。”《杂病源流犀烛·诸癎源流》:“阴痫亦本痰热,缘医用寒药太过,损伤脾胃,变而成阴。宜用温补燥湿药。”方用五生丸、引神归星丹等。②即慢惊风。《证治准绳·幼科》:“阴痫乃慢惊也。”“小儿急慢惊风古谓阴阳痫也。急者属阳,阳盛而阴亏;慢者属阴,阴盛而阳亏。阳动而躁疾,阴静而迟缓,皆因脏腑虚而得之。”详见急惊、慢惊条。③指慢惊之后,痰迷心窍之症。《证治准绳·幼科》:“阴痫者,因慢惊后去痰不尽,痰入心包而得,四肢逆冷吐舌摇头,口嚼白沫,牙关紧闭,但不甚,惊搐作啼,面色或白或青,脉息沉微。”治疗宜固真汤加回生汤同煎,调宽气饮和解。参见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续筋根

    出《本草图经》。为旋花根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方壶外史

    气功学丛书。明·陆西星编撰。收录气功学专著主要有:《无口玉皇心印妙经测疏》、《黄帝阴符经测疏》、《老子道德经玄览》、《周易参同契测疏》、《参同契口义》、《崔公入药镜测疏》、《吕纯阳百字碑测疏》、《张紫

  • 小溲

    小便的别称,详尿条。

  • 金匮要略新义

    书名。余无言编著。本书对《金匮要略》原文予以校订整理,注文部分选取前人学术见解,并发挥己见。本书按原书病证分为35篇,附病证方治表及部分医案,对一些费解或不合理的条文作为删文置于篇末。由于编者试图用中

  • 清火消丹汤

    《外科真诠》方。生地黄、牡丹皮、玄参、牛膝、赤芍药、天花粉、甘草。水煎服。治丹毒热在胆经,色赤,陷于皮肤之内,灯下视之如纱裹朱砂。

  • 清心

    又称清心涤热或清宫。是治疗热性病邪入心包的方法。热入心包,症见神昏谵语、高热、烦躁不安、舌质绛、脉细数,可用清宫汤使心包热邪向外透达而解。

  • 干归

    出《神农本草经》。为当归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蒲草黄

    见《药材学》。即蒲黄,详该条。

  • 肠泻

    病证名。《医林绳墨·泄泻》:“肠泻则疼,或腹痛肠鸣,痛一阵而泻一阵也。此由脾气不利,阴寒留滞。宜以升提其气,又兼温而养之。”参见泄泻、脾泻条。

  • 中国制药学

    书名。2卷。杨叔澄编。上编为制药学总论及丸、散、膏、丹、酒、露、胶、锭的制法和成药贮藏等;下编为生药制法,包括火制、水制、水火合制、酒制、药制、自然制等各法。书中除举例说明外,还附入作者的一些按语。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