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词屋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针灸疗法

针灸疗法

针刺、艾灸两种治疗方法的总称。简称针灸针刺疗法是用特制的金属针具,刺激人体穴位,运用操作手法,藉以疏通经络,调和气血。艾灸疗法是以艾绒搓成艾团或艾条,点燃后温灼穴位皮表,达到温通经脉、扶阳散寒的目的。方法虽异,但都是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,临床上常配合使用。针灸疗法是中医学术中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。它具有简便、效验、安全、适应症广等特点。脏腑经络学说是指导针灸疗法的基本理论。针刺原起于砭石;艾灸萌芽于火燎。冶金术的发明和对植物学的认识深化,逐渐过渡到金属制针、燃艾而灸。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《黄帝内经》,对针灸的应用已有全面的论述,而且形成了系统的理论。晋代的皇甫谧,把《黄帝内经》中的针灸内容分门别类、系统整理,并参考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》等书,结合自己的经验,撰《针灸甲乙经》12卷,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,流传国内外,是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籍。隋唐时期,针灸学有很大发展。唐代太医署设立针灸专科,内有针博士针助教、针工,从事针灸专业。孙思邈著《千金要方》,并绘彩色针灸图;王焘编《外台秘要》注重灸法。北宋王惟一,撰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,详考经穴,并创铸铜人,教授针灸。这一时期,我国的针灸已传入日本、朝鲜等国。元明时期,针灸著作日益增多。滑伯仁撰《十四经发挥》,考证经络;杨继洲在家传《卫生针灸玄机秘要》的基础上,集诸家之说,广搜博引,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,编撰《针灸大成》,总结了明以前的针灸文献,影响较大,至今仍为学习和研究针灸学术的主要参考文献。清代还有《医宗金鉴·刺灸心法要诀》和《针灸集成》等著作,其中《针灸逢源》首列经穴361数,为今所循。从晚清至民国,针灸学术比较衰落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,针灸疗法有很大发展。开展针灸教学,成立研究机构,针灸临床也取得了明显进展,特别是针刺麻醉的成功,经络研究的深入,对外交流也日益增多。目前,我国正在积极应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针灸治病原理、经络实质和针麻原理进行多方面的研究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人体部位名。即现代解剖学上所称的肱部。在肩下肘上部。见《灵枢·经脉》。或专指肱二头肌部。《类经图翼》:“肩髃下内侧对腋处,高起软白肉也。”

  • 心实热

    指心经实热。《千金要方》:“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实者,手少阴经也,病苦大便不利,腹满,四肢重,身热,名曰心实热。”治宜清心泻火。

  • 行黄

    黄病二十八候之一。《诸病源候论·黄病诸候》:“瘀热在脾脏,但肉微黄,而身不甚热,其人头痛心烦,不废行立,名为行黄。”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五十五有治行黄方,用黄芩、麦门冬、犀角屑、栝蒌根、栀子仁、甘草等药。

  • 蓝膜

    病证名。见《眼科易简补编》。蓝乃青之浅色,蓝膜指眼生翳膜带蓝色者。

  • 过经

    指伤寒已经过了太阳病阶段。伤寒初起,邪在太阳经而称太阳病,其病程一般为六至七日。假如伤寒过了六七日,太阳病证已罢,则病邪已不在太阳经,称为过经。过经有两种情况;一种是过经后邪气已除,正气渐复,则病从太

  • 白鹤花

    见《本草品汇精要》。为玉簪花之别名。详该条。

  • 大通经丸

    《验方汇辑》卷五方。当归尾、桃仁(去皮尖)、煨大黄、牡丹皮、干漆(炒烟尽)、肉桂、牛膝、莪术各30克,三棱(醋炒)15克,麝香1.5克。为末,用皂角15克,芫花6克煎汤煮糊为丸,梧桐子大,每服50丸,

  • 疸目

    病证名。见佚名《男妇小儿眼科七十二症》。多因脾经湿滞所致。症见两睑赤烂,时痒流泪。治宜祛风清热除湿等法。

  • 易简方

    方书名。1卷。宋·王硕撰。约刊于十二世纪末期。本书选方以《三因方》为基础,参考其他有关著作并选录其常用或重要的方药编成。首记人参、甘草、附子等30种常用中药的药性及其单方验方;次载三生饮、姜附汤等常用

  • 黄花曲草

    见《福建中草药》。为蟛蜞菊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