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词屋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

病名。出《灵枢·癫狂》。①指精神失常的疾病。多因思虑忧郁,损伤心脾,或瘀阻包络,痰热蒙心所致。又名痴呆、呆病。症见精神抑郁,表情淡漠,多静而神志常昏,或默默不语,或复多言谩说,或言语无序,或歌或哭,或吟或笑,或瞰食粪污,不知秽洁。治疗当分虚实。实者以豁痰、开闭、泄火、化瘀为主,宜用滚痰丸、癫狂梦醒汤、清心丸等。虚者以调补为主,宜归脾汤、养营汤等。若虚实兼治,宜用祛癫汤等。本病类似精神分裂症、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及反应性精神病等。参见痴呆、呆病、五癫、花癫、失心风等条。②指痫病。《景岳全书·杂证谟》:“癫即痫也。”又:“癫病之至,忽然僵仆而时作时止。”又称为“胎病”。《素问·奇病论》:“人生而有病癫疾者,病名曰何?安所得之?歧伯曰:病名为胎病,此得之在母腹中时,其母有所大惊,气上而不下,精气并居,故令子发为癫疾也。”即癫痫病。参见痫条。③指神志清楚但手足动摇,语言蹇涩的病症。《医林绳墨》卷六:“癫者行动如常,人事亦知,但手足战掉,语言蹇涩,头重身轻,其脉浮滑而疾。”多因心气、心血不足,痰气郁阻所致。治宜益气养血化痰为主,方如二陈汤加全蝎,白附子、防风、黄芪、当归、秦艽等。本病可见于老年性震颤、脑动脉硬化及脑血管意外等疾病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嗽血

    证名。见《证治要诀·诸血门》。①泛指血由咳嗽而出之症。又称咳血。《症因脉治》卷二:“咳血即嗽血。”有外感、内伤之别,详见外感嗽血、内伤嗽血条。②指咳声轻而多痰、痰中挟血之症。《景岳全书·杂证谟》:“咳

  • 叶志诜

    【介绍】:清代医家。字东卿,湖北汉阳人。注重养生学,通针灸、经络之学。辑刻多种医书,统称《汉阳叶氏丛刻医类七种》(1850年),包括《神农本草经赞》、《观身集》、《颐身集》、《绛囊撮要》、《信验方录》

  • 曲尺痔

    病名。即肛漏。《外科十三方考》下编:“肛门侧边一寸处,如疽如节,穿头后,时出脓水不干,延数日后,患部即肿起化脓,再数月后又有一枚肿起成脓,脓水不干,延穿至三四孔后,内中结玺。”治宜内服槐角丸,外以药线

  • 足少阴之别

    十五络脉之一。出《灵枢·经脉》。即足少阴络脉,见该条。

  • 手阳明经别

    十二经别之一。《灵枢·经别》:“手阳明之正,从手循膺乳,别于肩髃,入柱骨,下走大肠,属于肺,上循喉咙,出缺盆,合于阳明也。”本经别从手阳明大肠经的手部分出,沿着腕、臂、肘、臑、肩部,分布在胸膺乳房等部

  • 调羹草

    见《湖南药物志》。为向天盏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葶苈泻肺汤

    即葶苈大枣泻肺汤,见该条。

  • 物伤睛突

    病名。见茹十眉《五官病》。外伤致眼眶骨骨折或眼珠周围的筋肉损伤后,因挤压或血瘀肿胀,迫使眼珠向前突出,转动失灵,甚者可致目系断裂,眼珠脱出眶外。证见头眼剧烈胀痛,环睛皮色青紫或可见裂口,肿胀溢血等。目

  • 肾俞漏

    病名。出《外科大成》卷二。为窦道生于肾俞穴部位者。相当腰椎结核于肾俞穴部出现的寒性脓疡破溃的病症。内服调补气血之品,外用药线引流或手术治疗。

  • 腋疬

    病名。见《外科启玄》卷六。又名血胤疮、结疬。为生于腋下,胁肋部位的痈疽、溃疡。可延及胸胁部,或有头、或无头、赤色、如皂角子大,痛如针刺。若发于期门穴者即腋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