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词屋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振寒

振寒

证名。出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。指发冷时全身颤动。有谓系战慄之轻者。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:“振寒,谓寒而颤振也。”《灵枢·口问》:“寒气客于皮肤,阴气盛,阳气虚,故为振寒、寒栗。”《张氏医通·寒热门》:“经言,虚邪中人也,洒洒动形,正邪之中人也,微见于色,不知其身。又曰,阳明所谓洒洒振寒,阳明者,午也,五月盛阳之阴也,阳盛阴气加之,故洒洒振寒,当泻阳也。又曰,阳气客于皮肤,阴气盛,阳气虚,故振振寒栗,当补阳者也。如六脉弦细而涩,按之空虚,此大寒证,亦伤精气,当温补者也。泻阳,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;补阳,黄芪建中汤。若夫真阳虚证,但寒慄耳,不作振也,或兼风寒则振,桂枝加附子汤。”参见战慄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羊痫

    病名。六畜痫之一。见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五。《小儿药证直诀·五痫》:“羊痫,目瞪吐舌,羊叫。心也。”《杂病源流犀烛·诸痫源流》:“羊痫之扬目、吐舌,作羊声者,则应乎肺。”参羊癫、痫、六畜痫等条。

  • 杨梅癣疮

    证名。见《外科启玄》卷八。其形如癣,皮肤干燥,瘙痒,破流血水,淋漓秽臭。

  • 润下

    又称缓下。用于不宜峻下的肠燥津枯的病证。如老年人肠燥便秘或习惯性便秘,以及孕妇或产后便秘,采用的药物多属甘平而润滑,如火麻仁、郁李仁、蜂蜜等。又如大肠热结而津液枯燥的便秘,则用滋阴增液的药物,如玄参、

  • 方寸匕

    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名。其形状如刀匕,大小为古代一寸正方,故名。一方寸匕约等于2.74毫升,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,草木药末为1克左右。

  • 神效胡粉丸

    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卷六方。铅粉、乌贼骨、阿胶珠各四十两,枯矾、龙骨各八十两,密陀僧二十两。为细末,粟米饭为丸,梧桐子大,每服二十至三十丸,空腹粟米汤送下。治肠胃虚滑,下利无度,赤白相杂,脐腹痛,里急

  • 黑道

    二月所行之道。《汉书》:“日有中道,月有九行,……月有九行者,黑道二,出黄道北。

  • 足太阴

    ①经脉名。出《灵枢·经水》。即足太阴脾经,见该条。②经穴别名。所指有三:①指地机穴。《素问·刺腰痛论》:“腰痛……上热,刺足太阴。”王冰注:“地机主之。”②指三阴交穴。《千金要方》:“女人漏下赤白及血

  • 杨梅一剂散

    《医宗金鉴·外科心法要诀》卷七十三方。麻黄(蜜炙)一两,威灵仙八钱,大黄七钱,羌活、白芷、皂角刺、金银花、穿山甲(炙研)、蝉蜕各五钱,防风三钱。先以山羊肉一斤煎汤,取清汤二碗,加黄酒一碗,将药煎至一碗

  • 根脚喉风

    病名。即脚根喉风。详该条。

  • 陆放翁

    【介绍】:见陆游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