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词屋>中医中药>中药方剂>凉膈散

凉膈散

明·方贤着《奇效良方》:凉膈散

药方名称凉膈散

处方大黄(二钱),连翘(四钱),黄芩薄荷、山栀子、朴硝、甘草,各一钱。

功能主治火证通治。

用法用量上作一服,水二钟,入蜜一匙,竹叶十片,煎至三五沸,去滓,温服,不以时候。

摘录明·方贤着《奇效良方

《宋·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:凉膈散

药方名称凉膈散

处方大黄、朴硝、甘草,各二十两;山栀子仁、薄荷叶(去梗)、黄芩,各十两;连翘二斤半。

炮制上粗末。

功能主治治大人、小儿腑脏积热,烦躁多渴,面热头昏,唇焦咽燥,舌肿喉闭,目赤鼻衄,颔颊结硬,口舌生疮,痰实不利,涕唾稠粘,睡卧不宁,谵语狂妄,肠胃燥涩,便溺秘结,一切风壅,并宜服之。

用法用量每二钱,水一盏,入竹叶七片,蜜少许,煎至七分,去滓,食后温服。小儿可服半钱,更随岁数加减服之,得利下住服。

摘录《宋·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

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卷六:凉膈散

药方名称凉膈散

处方大黄朴消甘草(爁)各600克 山栀子薄荷叶(去梗)黄芩各300克连翘1.2千克

制法上研为粗末。

功能主治凉膈泻热。治上、中二焦积热,烦躁多渴,面热头昏、唇焦咽燥,舌肿喉闭,目赤鼻衄,颔烦结硬,口舌生疮,涕唾稠粘,睡卧不宁,谵语狂妄,大便秘结,小便热赤,以及小儿惊风,舌红苔黄,脉滑数。

用法用量每服6克,水300毫升,入竹叶7片,蜜少许,煎奎210毫升,食后温服,小儿可服1.5克,更随岁数加减。得利下住服。

注意体虚患者及孕妇,忌用或慎用本方。

备注本方所治之证,属上、中二焦积热所致。方中重用连翘清心肺,解热毒,是为主药;配黄芩清心胸郁热;山栀子泻三焦之火,引火下行;薄荷竹叶外疏内清;用朴消大黄荡涤胸膈积热,是借阳明为出路,以泻下而清彻其火热;又用白蜜、甘草,既能缓消、黄峻泻之力,又可调和脾胃。凡证属于上、中二焦邪热炽盛者,均可用本方加减治之。

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卷六

《科正宗》卷二:凉膈散

药方名称凉膈散

处方防风荆芥桔梗山栀 元参石膏薄荷黄连天花粉牛蒡子 贝母大黄各等分

功能主治疏风清热,化痰利咽。治咽喉肿痛,痰涎壅盛,膈间有火,大便秘涩。

用法用量水400毫升,煎至320毫升服。

摘录《科正宗》卷二

《金鉴》卷七十八:凉膈散

药方名称凉膈散

处方芒消1钱,大黄1钱,车前子1钱,黑参1钱半,黄芩1钱,知母1钱,栀子(炒)1钱,茺蔚子1钱。

制法上为粗末。

功能主治膈中积热,肝经风毒上冲于目,而致睑硬睛疼,初患之时,时觉疼胀,久则睑胞肿硬,眼珠疼痛。

用法用量以水2盏,煎至1盏,食后温服。

摘录《金鉴》卷七十八

《玉案》卷六:凉膈散

药方名称凉膈散

处方当归6分,川芎6分,柴胡6分,黄连6分,龙胆草6分,防风6分,蝉蜕6分,蜜蒙花6分。

制法上为末。

功能主治痘后羞明怕日,翳膜遮睛。

用法用量以豮猪肝1两切片,同煮服。

摘录《玉案》卷六

《麻症集成》卷四:凉膈散

药方名称凉膈散

处方连翘、栀炭、苏荷、甘草黄芩竹叶枳壳、力子。

功能主治麻疹。火壅血燥,秘结甚,腹胀喘促,溺涩脐突,口疮唇裂;上中二焦火炽,胃热发斑。

用法用量便闭,加大黄、蒌仁。

摘录《麻症集成》卷四

《喉科紫珍集》卷上:凉膈散

药方名称凉膈散

处方当归川芎赤芍防风荆芥玄参栀子(炒)、黄连石膏、花粉、连翘桔梗薄荷各等分。

功能主治咽喉肿痛,汤水难下,痰涎壅塞。缠舌喉风,下颏俱肿,口噤,舌卷肿大,上有筋如蚯蚓之状,生黄刺白苔。

用法用量水煎服。

风甚,加银花、粘子;痰甚,加贝母、蒌仁。

摘录《喉科紫珍集》卷上

疫疹一得》卷下:凉膈散

药方名称凉膈散

处方连翘、生栀子黄芩薄荷桔梗甘草、生石膏竹叶

功能主治泻火。主疫疹。心火上盛,中焦燥实,烦躁口渴,目赤头眩,口疮唇裂,吐血衄血,诸风瘛疭,胃热发狂,惊急搐风。

各家论述热淫于内,治以咸寒,佐以苦甘。故以连翘黄芩竹叶薄荷升散于上;古方用大黄芒消推荡其中,使上升下行而膈自清矣。予忆疫疹乃无形之毒,投以消、黄之猛烈,必致内溃,予以石膏易去消、黄;使热降清升而疹自透,亦上升下行之意也。

摘录疫疹一得》卷下

寿世保元》卷六:凉膈散

药方名称凉膈散

处方连翘3钱,栀子3钱,大黄4钱(酒蒸),芒消1钱,黄芩3钱,薄荷8分,知母1钱5分,升麻4分,石膏3钱,黄连6分,甘草8分。

制法上锉1剂。

功能主治胃有实热,齿痛,或上牙痛尤甚者。

用法用量水煎,频服。

摘录寿世保元》卷六

症因脉治》卷一:凉膈散

药方名称凉膈散

处方黄芩、山栀、桔梗连翘天花粉黄连薄荷

功能主治上焦热甚,表解里热,宜清未宜下之症。

摘录症因脉治》卷一

《万氏女科》卷二引东垣方:凉膈散

药方名称凉膈散

处方黄芩黄连、栀仁(各酒炒)、连翘桔梗甘草各等分,薄荷叶半钱。

制法上为散。

功能主治清热。主妇人妊娠热病。瘟疫火热不解,伤寒余热不退,及六经火。

用法用量水煎服。

摘录《万氏女科》卷二引东垣方

《局方》卷六:凉膈散

药方名称凉膈散

别名连翘饮子、连翘消毒散

处方大黄20两,朴消20两,甘草(爁)20两,山栀子仁10两,薄荷叶(去梗)10两,黄芩10两,连翘2斤半。

制法上为粗末。

功能主治养阴退阳,清热泻火,止渴除烦。泻火通便,清上泄下。主上中二焦热邪炽盛,头昏目赤,烦躁口渴,胸膈烦热,口舌生疮,咽喉肿痛,睡卧不宁,谵语狂妄,便秘溲赤,以及小儿惊风、重舌、木舌、牙痛、翳障、疫喉属热火盛者。

用法用量连翘饮子(《宣明论》卷六)、连翘消毒散(《外科心法》卷七)。

注意孕妇勿服。

各家论述①《医方考》:黄芩栀子,味苦而无气,故泻火于中;连翘薄荷,味薄而气薄,故清热于上;大黄芒消,咸寒而味厚,故诸实皆泻;用甘草者,取其性缓而恋膈也;不作汤液而作散者,取其泥膈而成功于上也。②《医方集解》:此上中二焦泻火药也。热淫于内,治以咸寒,佐以苦甘,故以连翘黄芩竹叶薄荷升散于上,而以大黄芒消之猛利推荡其中,使上升下行,而膈自清矣;用甘草、生蜜者,病在膈,甘以缓之也。③《张氏医通》:消、黄得枳、朴之重着,则下热承之而顺下;得芩、栀、翘、薄之轻扬,则上热抑之而下清,此承气、凉膈之所攸分也;用甘草者,即调胃承气之义也;《局方》专主温热时行,故用竹叶。④《古方选注》:薄荷黄芩,从肺散而凉之;甘草从肾清而凉之;连翘、山栀,从心之少阳苦而凉之;山栀、芒消,从三焦与心包络泻而凉之;甘草大黄,从脾缓而凉之;薄荷黄芩,从胆升降而凉之;大黄芒消,从胃与大肠下而凉之。上则散之,中则苦之,下则行之,丝丝入扣,周遍诸经,庶几燎原之场,顷刻为清虚之腑。⑤《成方便读》:以大黄芒消之荡涤下行者,去其结而逐其热,然恐结邪虽去,尚有浮游之火,散漫上中,故以黄芩薄荷竹叶清彻上中之火,连翘解散经络中之余火,栀子自上而下,引火邪屈曲下行,如是则有形无形、上下表里诸邪,悉从解散。⑥《方剂学》:方中重用连翘清热解毒,配栀子黄芩以清热泻火,又配薄荷竹叶以清疏肺、胃、心胸之热;胃热伤津而腑实证尚未全具,不宜峻攻,方中芒消大黄甘草、白蜜同用,既能缓和消、黄之急下,更利于中焦热邪之清涤,又能解热毒、存胃津、润燥结,使火热之邪,假阳明为出路,体现了“以下为清”之法。

临床应用①热厥《临证指南医案》:某,先发水痘,已感冬温小愈,不忌荤腥,余邪复炽,热不可遏,入夜昏烦,辄云头痛,邪深走厥阴,所以发厥,诊脉两手俱细,是阳极似阴,鼻煤舌干,目眦黄,多属邪闭坏败,谅难挽回,用凉膈散。②时疫《南雅堂医案》:时疫来势甚暴,目赤口渴,壮热无汗,斑疹隐隐未透,烦躁不已,脘腹按之作痛,大小便闭,热毒内炽,邪势不能外达,防有内陷昏喘之变。拟仿凉膈法,并加味酌治,俾热从外出,火从下泄,冀其邪去正复,得有转机。连翘3钱,大黄1钱5分(酒浸),芒消1钱5分,牛蒡子1钱5分,枳实1钱,栀子8分(炒黑),甘草1钱5分,淡黄芩8分,薄荷8分,竹叶1钱,生白蜜半盏。③疮疡《外科发挥》:一妇人面患毒,焮痛发热作渴,脉数,按之则实,以凉膈散2剂少愈。④牙痛《口齿类要》:表兄颜佥宪牙痛,右寸后半指脉洪而有力,余曰:此大肠积热,当用寒凉之剂。自泥年高,服补阴之药,呻吟彻夜,余与同舟赴京,煎凉膈散加荆、防、石膏,与服1钟即愈。

摘录《局方》卷六

外科正宗》卷二:凉膈散

药方名称凉膈散

处方防风荆芥桔梗、山栀、玄参石膏薄荷黄连天花粉牛蒡子、贝母、大黄各等分。

功能主治咽喉肿痛,痰涎壅盛,膈间有火,大便秘涩。

用法用量水2钟,前8分服,不拘时候。

摘录外科正宗》卷二

《云歧子脉诀》:凉膈散

药方名称凉膈散

处方栀子仁1两,连翘2两,黄芩2两,大黄半两,薄荷1两半。

制法上为粗末。

功能主治实脉关前胸热甚,主脉浮,客脉实,浮实相合,实在上焦,阳气有余,胸中热甚。赤膈伤寒。表症已退,大便燥实,胸膈肿痛者。

用法用量松峰说疫》有甘草。治上症加蒌仁、枳壳桔梗紫金皮赤芍

摘录《云歧子脉诀》

伤寒大白》卷二:凉膈散

药方名称凉膈散

处方桔梗天花粉连翘薄荷黄芩大黄芒消、山栀。

功能主治清上焦心肺之热。主心肺为邪热所冒,神识昏迷,狂言谵语。

摘录伤寒大白》卷二

《活人方》卷一:凉膈散

药方名称凉膈散

处方连翘4两,生大黄2两,玄明粉2两,生山栀1两,薄荷1两,荆芥穗1两,甘草5钱,桔梗5钱。

制法上为细末。

功能主治清散上焦有余之火。主心火刑金,或胃火壅逆,或表里郁滞之风热,头目不清,痰气不利,口舌生疮,牙疼目赤,周身斑疹,二便不调。

用法用量每服2-3钱,午后以白滚汤调下。

摘录《活人方》卷一

杂病源流犀烛》卷十九:凉膈散

药方名称凉膈散

处方连翘2钱,山栀2钱,白芍2钱,黄芩2钱,大黄2钱,芒消2钱,葱白1茎,炙草5分,大枣1枚。

功能主治春温里热已甚,阳邪怫郁作战,而不能汗出,虽下,症未全除;恶热烦渴,腹满,舌黄燥或黑干,5-6日不大便。

摘录杂病源流犀烛》卷十九

杂病源流犀烛》卷二十三:凉膈散

药方名称凉膈散

处方桔梗黄芩防风荆芥、花粉、山楂枳壳赤芍甘草

功能主治脾胃蕴热移于肺致鼻内生疮。

用法用量外以辛夷末入冰片麝香少许,绵裹塞之。

久而有根,略感风寒,鼻塞便发,加川芎白芷荆芥

摘录杂病源流犀烛》卷二十三

症因脉治》卷四引《本事》:凉膈散

药方名称凉膈散

处方芍药、连翘薄荷大黄桔梗、山栀仁、葛根

功能主治燥火腹痛,大便结。

摘录症因脉治》卷四引《本事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九宫汤

    药方名称九宫汤处方人参1两,巴戟天5钱,葳蕤5钱,半夏1钱,乌药1钱,秦艽1钱,陈皮5分,附子5分,天麻5分。功能主治痉病,手足牵掣,口眼歪张。用法用量水煎服。摘录《辨证录》卷七

  • 皱血丸

    药方名称皱血丸处方菊花(去梗)茴香香附(炒,酒浸一宿,焙)熟干地黄当归肉桂(去粗皮)牛膝延胡索(炒)芍药蒲黄蓬茂各90克制法上为细末,用乌豆700克,醋煮候干,焙为末,再入醋400毫升,煮至200毫升

  • 活血洒

    药方名称活血洒处方乳香15g,没药15g,血竭15g,贝母9g,羌活15g,木香6g,厚朴9g,川乌3g,草乌3g,白及3g,麝香1.5g,紫荆皮24g,香附15g,小茴香9g,甲珠15g,自然铜15

  • 点点金丹

    药方名称点点金丹处方虾豚1罐(三月清明收)。制法用雄黄1两,朱砂1两,为细末,入罐内晒之,至端午日取出听用。功能主治疔疮发背,无名肿毒。用法用量如搽疮,用药磨水,点上。立消。摘录《古今医鉴》卷十五引胡

  • 发汗灵方

    药方名称发汗灵方处方苍术(米泔浸)、羌活、白矾各等分。制法上为末,用生姜捣自然汁为丸,如弹子大。功能主治一切伤风、伤寒。用法用量每用1丸,男左女右手紧攥丸对阴处。吃葱姜汤,被盖取汗。摘录《良朋汇集》卷

  • 痘疖膏

    药方名称痘疖膏处方楝枝不拘多少(去皮),柳枝不拘多少(去皮),槐枝不拘多少(去皮),桃枝不拘多少(去皮),红椿枝不拘多少(去皮),真香油1斤,桐油6两,当归2钱,白芷2钱,地榆2钱,甘草2钱,猪毛1斤

  • 加减桃仁承气汤

    《温病条辨》卷三:加减桃仁承气汤药方名称加减桃仁承气汤处方大黄9克(制)桃仁9克 细生地18克 丹皮12克 择兰6克人中白6克功能主治逐血分瘀热。治热病经水适至,十数日不解,舌痿饮冷,心中烦热,神气忽

  • 救急避瘟散

    药方名称救急避瘟散处方皂角2钱4分,朱砂1钱7分,雄黄1钱7分,细辛2钱,贯众2钱,麻黄1钱4分,木香1钱4分,桔梗1钱4分,白芷1钱4分,半夏1钱4分,藿香1钱4分,薄荷1钱4分,枯矾1钱4分,防风

  • 葛芍汤

    药方名称葛芍汤处方葛根2钱,赤芍药3钱,广皮1钱半,苦参1钱,陈茶叶2钱。功能主治妊妇痢疾。积物与热结聚肠胃,气闭不通,宿滞不去,发为痢疾,里急后重,下痢红白,稠粘臭秽而属初起者。用法用量水煎服。如不

  • 活龟丸

    《医学入门》卷七:活龟丸药方名称活龟丸处方大乌龟1个黄连30克(九蒸九晒)当归尾10克制法先以火烧热地,盖龟于其地,逼出臭粪尽,通身用草包扎,外用黄泥固济,炭火煨熟,取肉研如泥,龟壳用牛骨髓涂炙五至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