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北朝时称双生为厘孳。详双生条。
《痧胀玉衡》卷下方。薄荷、地骨皮、牡丹皮、焦栀子、玄参、天花粉各等分,细辛量加倍。水煎,冷服。治痧症因热致呃逆者。
病证名。小儿发热面赤,手足抽搐,两目上视,痰喘不已。诊其六脉俱伏,反无热象。治以疏风而热不除,豁痰而痰不消,定惊而惊益甚者,属痧胀。视其腿弯、肘弯有痧筋,用消毒三棱针刺之,紫黑毒血流出自愈(《痧胀玉衡
【介绍】:东汉时期人。字孝先。讲求炼丹之术,兼通医学。
病证名。多因早婚,分娩过多,损伤肾气,以致肾阳不足,寒湿下注伤及任带二脉。症见带下量多,淋沥不断,清稀如水,面色晦暗,腰痛如折,小腹觉凉,大便稀薄,尿液清长。治宜温阳补肾。方用内补丸。如日久不止,势有
元代医官职称。为低级官员,共7人。始设于1322年(至治二年)。参见太医院条。
出《王叔和脉诀》。即分娩,详该条。
见脏腑证治图说人镜经条。
病证名。见《平治会萃》卷三。即酒齇鼻。详该条。
即子痫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