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词屋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子嗽

子嗽

病名。出《妇人良方大全》卷十一。亦名子呛妊娠咳嗽。多因孕后血养胎,阴虚火动,或痰饮上逆,外感风寒等,致肺气失宣,气机不畅,发为咳嗽。阴虚火动者,兼见潮热颧红,短气乏力,宜滋阴清热,用麦味地黄丸加减;痰饮上逆者,咳嗽痰多,胸闷心烦,宜理气化痰,用二陈汤加减;外感风寒者,兼见鼻塞流涕,发热恶寒,宜解表宣肺,用杏苏散

猜你喜欢

  • 秦伯未医文集

    医论医话类著作。吴大真、王凤岐整理。此书共收集秦氏医学论文38篇,涉及中医基础理论、辨证论治、方药运用及中医工作等多方面内容;其中并包括部分秦氏信函。1983年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。

  • 下元不固

    同肾气不固。详该条。

  • 小肠手太阳经病证

    指手太阳小肠经经气异常而致的病证。《灵枢·经脉篇》:“小肠手太阳之脉,……是动则病嗌痛,颌肿,不可以顾,肩似拔,膈似折。是主液所生病者,耳聋,目黄,颊肿,颈、颌、肩、臑、肘、臂外后廉痛。为此诸病,盛则

  • 灸法

    针灸疗法的一大类。指用艾炷或艾条在体表穴位上烧灼、熏熨方法。《素问·异法方宜论》:“藏寒生满病,其治宜灸焫。”具有温通经脉,调和气血的作用。灸法一般分艾炷灸和艾条灸两类。艾炷灸包括直接灸(化脓灸、非化

  • 证名。出《素问·诊要经终论》。①即呕吐。指胃内之物上涌而出,有声有物。《卫生宝鉴·补遗》:“有物有声,名曰呕。”详呕吐条。②食入即吐出,称为呕。《医宗必读·呕吐哕》:“后世更为分别,食刹则吐谓之呕。刹

  • 胆寒

    病后阳虚失眠的病机。《备急千金要方》:“大病后虚烦不得眠,此胆寒故也。”治宜温胆安神。

  • 白粘腻苔

    舌面白苔上罩着一层浑浊粘液,状如鸡蛋清样附于苔面,苔的颗粒互相粘连,合成一片。主痰湿,多属寒证。若口中粘腻而带甜味,涎沫浓稠,胸脘痞闷,则属脾热湿聚之证。《温热论》:“舌上白苔粘腻,……乃湿热气聚,与

  • 顿泻

    病名。指脾虚湿盛所致的泄泻。《张氏医通·大小府门》:“日间无事,将晡腹膨,一夜肠鸣,不得宽泰,次早洞泻,此名顿泻。”治宜健脾利湿。偏湿盛者,用胃苓汤加木香、砂仁;偏脾虚者,用理苓汤加木香。

  • 食物相克

    指食物之间的互相排斥与制约的现象,表现为改变食味,影响食物质量,降低食物疗效,甚至产生毒副作用。医书中记载及民间流传的食物相克较多,如狗肉忌绿豆,鳝鱼忌狗肉,鲫鱼忌鹿肉、猪肝和芥菜,豆腐忌蜜,葱忌蜜等

  • 狼毒中毒

    病名。因药服或误服狼毒过量而出现中毒症状者。症见头晕,呕吐,腹痛,腹泻,严重者可致休克,死亡。冲捣药物可产生接触性皮炎。治疗宜中西医结合。《本草纲目》卷四载有解狼毒毒的药物,如兰汁、盐汁、白敛、杏仁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