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名。3卷。清·黄惕斋辑,刊于1756年。本书系据《达生编》增补改编而成。分述胎前、临产和产后等多种病证。
即艾灸补泻,见该条。
病名。出《金匮要略·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》。指临产前,羊水未破而先有阴道流血者。《张氏医通》:“临月胞水不破,血先下者,此是伤胎,非产也。”
古刺法名。①指针刺浅深不同的三种刺法。即先刺至浅层,再较深的刺入,最后刺入更深的部位,以产生针刺感应,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。《灵枢·官针》:“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……始浅刺之,以逐邪气而来血气;后深刺之,
病名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三十一:“丹轸者,肉色不变,又不热,但起隐疹,相连而微痒。”多由热毒蕴结肌肤所致。其证遍身灼红,上起细小疹点,形如麻粒,痒痛微肿。治宜内服消风散,外用白芷根叶煮汤洗之。
见《陆川本草》。为韶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本草纲目》。为蚕退纸之别名,详该条。
针灸治疗法则。凡寒凝血滞,无脉症,脏器下陷,久病虚寒等症,均可用艾灸法治疗。《灵枢·禁服》:“陷下者,脉血结于中,中有着血,血寒,故宜灸之。”《伤寒论·辨厥阴病脉证并治》:“下利,手足厥冷,无脉者,灸
见《江西草药》。为十大功劳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指因湿热内结,通降失调所致的腹痛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腹少腹病源流》:“湿热腹痛,按之愈甚,宜升提,利小便。宜升麻、柴胡、防风、葛根、木通、黄连、黄芩、滑石、车前。不愈,微利之,宜加熟大黄,即土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