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饮
出《周礼》。指水、浆(酸味的饮料,亦指清酒)、醴(甜酒)、(淡酒)、医(酒酿)、酏(薄粥)。
出《周礼》。指水、浆(酸味的饮料,亦指清酒)、醴(甜酒)、(淡酒)、医(酒酿)、酏(薄粥)。
痘疹五陷证之一种。《痘疹精详》:“血陷之证,与紫陷相似,须要详辨。血陷透顶通红,不带紫色。紫陷属血热必气粗,身热,口渴,烦躁,治宜凉血为主;血陷属气虚,气弱不能统血,故血僭居气位,痘也红而陷也,见症必
见脉诀启悟注释条。
即催生丹,见该条。
病名。见《疮疡经验全书》卷七:“其痔横在肛门。”即肛裂。参见肛裂条。
书名。12卷。明·陈文治撰。刊于1587年。卷1种子;卷2~3保胎及保产;卷4产后;卷5~10论儿科杂病;卷10~12痘疹。全书共200余篇,对于产科及儿科疾病论述较详。
【介绍】:见姚僧垣条。
见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。为虎刺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指颊车骨脱臼。俗名吊下巴。《重楼玉钥》卷上:“此症或因酒后,或偶大笑,或大呵欠致脱落下颏不得合架,口大开而不能咀嚼。虽属上热下虚,实由气血有亏,以致胲筋弛而不收。”治宜以手法复位并用布兜其下颏,
证名。指中焦闭塞不通所致的痞症。《华氏中藏经·辨三痞证并方第四十六》:“中痞者,肠满,四肢倦,行立艰难,食已呕吐,冒昧,减食或渴者是也。”宜用大黄、槟榔、木香等药。参见痞有关条。
病名。宋·苏轼《物类相感志》:“人身血气周身,不知几千息。人血行而壅则疮疖,于虚穴处则生核,谓之‘疡’,疮所生也。疮瘥,核亦消。”根据描述,相当于颈部、腋窝、腹股沟等处的续发性淋巴结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