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词屋>诗词古文>刘祎之生平

刘祎之生平介绍

刘祎之(631—687),字希美,常州晋陵(今江苏常州)人。唐初学者。少以文藻知名。上元中,迁左史、弘文馆直学士,参决政事。又与人同撰《列女传》、《乐书》等共千余卷。曾一度坐事放逐。则天临朝,倍受信任,官至凤阁侍郎、同凤阁鸾台三品。后以私议太后返政,并受人诬告,被赐死。>>查看刘祎之的诗词古文

家族成员

祖父
刘兴宗,仕南陈,官至鄱阳王府谘议参军。

父亲
刘子翼,历仕隋唐两朝,历任秘书监、吴王府功曹、著作郎、弘文馆直学士等职。

妻子
裴氏,户部尚书裴矩孙女,临津令裴恭道之女,封河东郡君。

子嗣
刘扬名,曾任润州司法参军。
刘大名,曾任通事舍人。
刘正名,早卒。
刘审名,曾任右卫兵曹参军。
刘有名,早卒。
刘异名,早卒。

生平

  刘祎之,常州晋陵人也。祖兴宗,陈鄱阳王谘议参军。父子翼,善吟讽,有学行。隋大业初,历秘书监,河东柳顾言甚重之。性不容非,朋僚有短,面折之。友人李伯药常称曰:“刘四虽复骂人,人都不恨。”贞观元年,诏追入京,以母老固辞,太宗许其终养。江南大使李袭誉嘉其至孝,恒以米帛赉之,因上表旌其门闾,改所居为孝慈里。母卒,服竟,征拜吴王府功曹,再迁著作郎、弘文馆直学士,预修《晋书》,加朝散大夫。永徽初卒,高宗遣使吊赠,给灵舆还乡。有集二十卷。

  祎之少与孟利贞、高智周、郭正一俱以文藻知名,时人号为刘、孟、高、郭。寻与利贞等同直昭文馆。上元中,迁左史、弘文馆直学士,与著作郎元万顷,左史范履冰、苗楚客,右史周思茂、韩楚宾等皆召入禁中,共撰《列女传》、《臣轨》、《百僚新诫》、《乐书》,凡千余卷。时又密令参决,以分宰相之权,时人谓之“北门学士”。祎之兄懿之,时为给事中,兄弟并居两省,论者美之。

  仪凤二年,转朝议大夫、中书侍郎,兼豫王府司马,寻加中大夫。祎之有姊在宫中为内职,天后令省荣国夫人之疾,祎之潜伺见之,坐是配流巂州。历数载,天后表请高宗召还,拜中书舍人。转相王府司马,复迁检校中书侍郎。高宗谓曰:“相王朕之爱子,以卿忠孝之门,藉卿师范,所冀蓬生麻中,不扶自直耳。”祎之居家孝友,甚为士族所称,每得俸禄,散于亲属,高宗以此重之。则天临朝,甚见亲委。及豫王立,祎之参预其谋,擢拜中书侍郎、同中书门下三品,赐爵临淮男。时军国多事,所有诏敕,独出祎之,构思敏速,皆可立待。及官名改易,祎之为凤阁侍郎、同凤阁鸾台三品。

  宰相时有司门员外郎房先敏得罪,左授卫州司马,诣宰相陈诉。内史骞味道谓曰:“此乃皇太后处分也。”祎之谓先敏曰:“缘坐改官,例从臣下奏请。”则天闻之,以味道善则归己,过则推君,贬青州刺史。以祎之推善于君,引过在己,加授太中大夫,赐物百段、细马一匹。因谓侍臣曰:“夫为臣之体,在扬君之德,君德发扬,岂非臣下之美事?且君为元首,臣作股肱,情同休戚,义均一体。未闻以手足之疾移于腹背,而得一体安者。味道不存忠赤,已从屏退。祎之竭忠奉上,情甚可嘉。”纳言王德真对曰:“昔戴至德每有善事,必推于君。”太后曰:“先朝每称至德能有此事,逮其终殁,有制褒崇。为臣之道,岂过斯行,传名万代,可不善欤!”

  仪凤中,吐蕃为边患,高宗谓侍臣曰:“吐蕃小丑,屡犯边境,我比务在安辑,未即诛夷。而戎狄豺狼,不识恩造,置之则疆场日骇,图之则未闻上策,宜论得失,各尽所怀。”时刘景仙、郭正一、皇甫文亮、杨思征、薛元超各有所奏。祎之时为中书舍人,对曰:“臣观自古明王圣主,皆患夷狄。吐蕃时扰边隅,有同禽兽,得其土地,不可攸居,被其凭凌,未足为耻。愿戢万乘之威,且宽百姓之役。”高宗嘉其言。

  临朝后祎之尝窃谓凤阁舍人贾大隐曰:“太后既能废昏立明,何用临朝称制?不如返政,以安天下之心。”大隐密奏其言。则天不悦,谓左右曰:“祎之我所引用,乃有背我之心,岂复顾我恩也!”垂拱三年,或诬告祎之受归州都督孙万荣金,兼与许敬宗妾有私,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其事。本立宣敕示祎之,祎之曰:“不经凤阁鸾台,何名为敕?”则天大怒,以为拒捍制使,乃赐死于家,时年五十七。

  初,祎之既下狱,睿宗为之抗疏申理,祎之亲友咸以为必见原宥,窃贺之。祎之曰:“吾必死矣。太后临朝独断,威福任己,皇帝上表,徒使速吾祸也。”祎之在狱时,尝上疏自陈。及临终,既洗沐,而神色自若,命其子执笔草谢表,其子将绝,殆不能书。监刑者促之。祎之乃自操数纸,援笔立成,词理恳至,见者无不伤痛。时麟台郎郭翰、太子文学周思钧共称叹其文,则天闻而恶之,左迁翰为巫州司法,思钧为播州司仓。睿宗即位,以祎之宫府旧僚,追赠中书令。有集七十卷,传于时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王驾

    王驾(851~),唐代诗人,一说字大用,诰命守素先生,河中(今山西永济)人。大顺元年(890)登进士第,仕至礼部员外郎。后弃官归隐。与郑谷、司空图友善,诗风亦相近。其绝句构思巧妙,自然流畅。司空图《与王驾评诗书》赞曰:“今王生者,寓居其间,浸渍益久,五言所得,长于思与境偕,乃诗家之所尚者。”生平见《唐诗纪事》卷六三、《唐才子传》卷九。有《王驾诗集》六卷,已佚。《全唐诗》存诗六首。

  • 周肇

    江苏太仓人,字子俶。顺治举人,官教谕。工诗。与黄与坚等有娄东十子之称。有《东岗集》等。

  • 高崇文

    高崇文(746年—809年11月6日[1] ),字崇文,幽州(今北京一带)人,祖籍渤海蓚县(今河北景县),出身渤海高氏。唐代名将。曾率军击破吐蕃、平定西蜀,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、邠州刺史、邠宁庆三州节度观察等使、京西都统。元和四年(809年),高崇文去世,年六十四,赠司徒,谥号“威武”。会昌六年(846年),配享宪宗庭庙。

  • 吴霭

    连州人,字廷俊。少聪颖,七岁时咏《野烧》诗,时人目为青云器。昭宗光化三年登进士第。后为朱温幕僚。

  • 惟凤

    释惟凤,青城(今四川灌县)人(《清波杂志》卷一一)。号持正。九僧之一。有《风雅拾翠图》(《圣宋九僧诗·惟凤》条下),已佚。今录诗十五首。

  • 赵玉

    赵玉,字瑞君,号琢斋,满洲旗人。

  • 张秉壬

    张秉壬,字寿夫,号讷庵。顺德人。善昭父。明成祖永乐间人。有武略,常率土兵禦寇,以卫乡邻。事见民国温肃辑《龙山诗录》卷上。

  • 任希古

    任希古,字敬臣,棣州(今山东阳信县)人。唐朝大臣,文学家。生卒年均不详,约唐太宗贞观末年(公元650年)前后在世。五岁丧母,哀毁天至,刻志从学。年十六,刺史崔枢欲举秀才,自以学未广,遁去。又三年,卒业,举孝廉。永徽初年,与郭正一、崔融等同为薛元超所荐,授著作局正字。父丧服终,迁秘书郎。虞世南甚器其人,召为弘文馆学士,俄授越王(李贞)府西阁祭酒,许王(李素节)文学。后复为弘文馆学士,终官太子舍人。著有文集十卷传于世,留世诗文仅六篇。

  • 苏天爵

    苏天爵(1294年-1352年),字伯修,号滋溪先生,真定(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)人,元代文学家,史学家、理学家。岭北行省左右司郎中苏志道之子,至元三十一年(1294年)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学,藏书万卷的望族。少从安熙学,为国子学生,得吴澄、虞集、齐履谦先后为之师。延祐四年(1317年)参加国子学生公试,名列第一。释褐授大都路蓟州判官。至正十二年(1352年),江淮红巾军起义,奉命参政江淮行省,总兵于饶、信。卒于军中,年五十九岁。

  • 韦铿

    京兆万年(今陕西西安)人。玄宗即位之初,任殿中侍御史。又任监察御史。官至考功郎中。事迹散见《元和姓纂》卷二、《太平广记》卷二五五引《御史台记》、《大唐新语》卷一三。《全唐诗》存诗1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