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词屋>诗词古文>俞明震生平

俞明震生平介绍

俞明震(1860~1918),字恪士,又字启东,号觚庵,祖籍浙江山阴(今绍兴)斗门,生于湖南。光绪戊子(1888年)科举人,官至甘肃提学使。入民国,为肃政史,谢病归隐杭州西湖。明震工诗,吟甚苦,自言成一诗或至终夕不眠,甚且病眩,故所作不多。所著《觚庵诗存》传于世。>>查看俞明震的诗词古文

人物生平

  俞明震为浙江新昌五峰俞氏38世孙,其22世先祖俞仁一于明代始迁绍兴斗门,至其高祖俞善全(志仁)再迁京师,寄籍顺天宛平(今属北京)。其父俞文葆,为咸丰辛亥(1851年)举人,曾任湖南兴宁、东安知县,故侨居湖南善化县(今属长沙市)。俞明震少年能诗。光绪十六年(1890年),考中庚寅恩科三甲进士,同年五月,改翰林院庶吉士。光绪十八年五月,散馆,著以部属用,授刑部主事。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,奉台湾巡抚唐景嵩奏调,于光绪二十一年(1895年)接替顾肇熙,担任台湾布政使。之后仅数日,清朝据《马关条约》将台湾割让与日本,俞明震与唐景嵩、邱逢甲等组织台湾守军抗日,成立台湾民主国,并出任内务大臣,不久因兵败,匆促离台,内渡厦门。

  戊戌变法期间,俞明震积极支持康、梁,并参与湖南巡抚陈宝箴在当地推行的新政。变法失败后,转任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兼附设矿务铁路学堂总办。光绪三十三年(1907年),转任江西赣宁道。宣统二年(1910年),任甘肃提学使。三年(1911年),代理布政使。民国初年,任平政院肃政使。不久,辞归故里。晚年寓居上海、杭州等地,民国七年十一月廿二日(1918年12月24)卒于杭州俞庄,葬杭州。有《觚庵诗存》四卷。

  俞明震学生成才者甚众,如国学大师王伯沆、作家鲁迅等。

  甲午战争时,曾协助台湾巡抚唐景崧据守台湾。俞明震还曾担任厘捐总局局长,甘肃省学台、藩台等职。俞明震曾担任过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督办,也即校长。

  1898年,18岁的周树人(鲁迅)进入该校,成为俞明震的学生。《鲁迅日记》中多次提到 “恪士师”,就是俞明震。鲁迅还曾在《琐记》一文中,以亲切的笔致描述过后来送他出国留学的“恩师” 。

  鲁迅先生在《朝花夕拾·琐记》一文中回忆他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读书时情形,说:“但第二年的总办是一个新党,他坐在马车上的时候大抵看着《时务报》,考汉文也自己出题目,和教员出的很不同。有一次是《华盛顿论》,汉文教员反而惴惴地来问我们道:‘华盛顿是什么东西呀?

  被鲁迅曰为“新党”的总办亦即俞明震,字恪士,祖籍山阴斗门,《鲁迅日记》中尊他为“恪士先生”。当然那个时候,鲁迅也许还不知道这位四品衔的总办,和他还有同乡之谊。因为早在俞明震曾祖父俞世琦时,已寄籍顺天府宛平县,到他的父亲俞文葆这一代,官湖南新宁、东安知县,家居善化(属今长沙市),一家又变作湖南人。因俞明震三弟俞明颐与湖南最负盛名的曾国藩家族联姻,而被徐铸成称之为“湖南望族”了。

  光绪十六年庚寅恩科,俞明震中试成进士,依例为庶吉士,三年散馆授刑部主事。中日甲午战争前奉台湾巡抚唐景崧奏调赴台,委管全台营务,并亲临前线,参加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。这是俞明震任江南陆师总办前的大致经历。目睹清王朝的腐败无能,俞明震倾向变法维新,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经验,特别是日本明治维新推行的种种举措。他在陆师总办任内,两次带领陆师学生赴日留学,其中包括鲁迅和他的儿子俞大纯,他自己和他的弟弟俞明颐重点考察了日本的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、军事教育。期间他在南京接待了来中国考察学务的日本使者嘉纳治五郎。俞明震妹夫陈三立参加了这次宴集。鲁迅先生在《琐记》一文描述雷电学堂(即江南水师)的乌烟瘴气,教学内容陈旧不堪,学校当局昏聩糊涂,大搞封建迷信活动等等,俞明震、陈三立也都心知肚明,面对日本使者惟有惭愧而已。陈三立撰有五言长诗记其经过。

  俞明震任陆师总办时,在戊戌政变中被谪废的妹夫陈三立移家江宁,东南名士李瑞清、樊增祥、夏敬观、朱祖谋、王伯沆、陈伯弢等一班人,相从优游于六朝烟水间,秦淮寻涨,后湖观荷,诗酒流连,殆无虚日,人谓胜流如林,蔚为景象。其中陈伯弢撰《杂记》写了俞明震一则轶事:

  岁辛丑,余需次江宁,僦居乌衣巷。一日饮集同人,待俞恪士观察不至,旋以诗来辞云:“寒风吹脚冷如冰,多恐回家要上灯。寄语乌衣贤令尹,腌鱼腊肉不须蒸。轿夫二对亲兵四,食量如牛最可嫌。轿饭若教收折色,龙洋八角太伤廉。”轿饭,京师谓车饭钱,虽每名只犒一角,然南京宴会如座客有道台五七人,亲兵之外,尚有顶马、伞夫,开销动辄百余名,跟丁则每名倍之,或竟有需索者,廉员请客固不易也。

  撰上面这则杂记的陈伯弢,也是湖南人,光绪十九年举人,以试用知县住在夫子庙前乌衣巷,与俞明震以诗文交。他摆酒请俞明震,所谓“观察”是对道台的美称,时俞明震以道台出任陆师总办,因系军校性质,所以有亲兵、顶马。俞明震作打油诗婉辞,用心不可谓不良苦。黄濬《花随人圣庵摭忆》写了这一件事,同时说“俞寓,当是芝蔴营三号”。见于徐铸成先生文章谓“芝蔴营六号”,不知是因为记错还是写错。俞明震后来在城北头条巷,自己买地皮造“俞园”,芝蔴营三号大约是初期的住处,他去学校要坐马车,与学校大约有一段距离,有待进一步的考证。

  以收藏著名一时,秘本甚多,多系内廷珍藏之本,如宋元孤本、明清名家碑帖、书画、尺牍等,虽张元济、张謇、郑文焯等家亦不如。居杭州时,有书屋五楹,藏书楼名为“蕴玉山房”,收藏有戚本《红楼梦》,有乾隆间德清戚蓼生收藏并序。桐城张开模藏有过录本,光绪间为俞明震所得。与袁昶、沈曾植、金蓉镜等藏书家往来甚频,藏书印有“俞明震印”、“俞氏藏书”、“俞恪士珍藏”等。编《俞氏藏书楼目录》和《收藏纪事册》,为其收藏图书和金石文物的帐簿。撰《觚庵集》、《觚庵诗存》、《觚庵漫笔》、《台湾八日记》等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朱士稚

    浙江山阴人,字伯虎,更字朗诣。少好游侠,蓄声伎食客百数。坐事系狱,既释,放荡江湖。工诗,好交友。卒年四十七。门人私谥贞毅先生。

  • 余枢

    余枢,字季枢,号玉庵,江南无锡人。明景泰初,荐授景陵训导、历岳阳王府教授,楚王府伴读。

  • 李贤(原德)

    李贤(1409年1月1日-1467年1月19日),字原德,邓(今河南邓州市)人。明代名臣。成化二年十二月(1467年1月),李贤去世,年五十九。追赠特进光禄大夫、左柱国、太师,谥号“文达”。康熙六十一年(1722年),从祀历代帝王庙。著有《鉴古录》、《体验录》、《看书录》、《天顺日录》、《古穰文集》等。

  • 江淹

    江淹(444—505),字文通,南朝著名文学家、散文家,历仕三朝,宋州济阳考城(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)人。江淹少时孤贫好学,六岁能诗,十三岁丧父。二十岁左右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,开始其政治生涯,历仕南朝宋、齐、梁三代。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。泰始二年(466年),江淹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,江淹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,被诬受贿入狱,在狱中上书陈情获释。刘景素密谋叛乱,江淹曾多次谏劝,刘景素不纳,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令。宋顺帝升明元年(477年),齐高帝萧道成执政,把江淹自吴兴召回,并任为尚书驾部郎、骠骑参军事,大受重用。

  • 王梵志

    卫州黎阳人。约唐初数十年间在世。幼时家境尚殷富,多读诗书,曾有妻室儿女,中年后家业败落,遂皈信佛教。晚况萧条,享年逾七十。喜作诗宣弘佛理,劝诫世人,多用村言俚语,唐时民间流传颇广。有集。

  • 王胄

    王胄(558~613年),字承基,祖籍琅玡临沂(今山东临沂),生于润州建康城(今江苏南京),王导八世孙。隋朝大臣,文学家。少有逸才,初仕陈朝,陈亡入隋,晋王杨广引为学士。大业初年,为著作佐郎。从征辽东,进授朝散大夫。生性疏率不伦,自恃才高,凌傲时人。杨玄感常与交游,大业九年(613年)杨玄感谋反败亡,潜还江左,被捕坐诛。

  • 周耕云

    周耕云,元朝人,善画,尝为萧元泰画笼虎仙岩图。

  • 朱广川

    朱广川,字松溪,嘉兴人。乾隆己酉举人,官邵武同知。有《政和堂遗稿》。

  • 顾恺之

    顾恺之(348年—409年),字长康,小字虎头,汉族,晋陵无锡人(今江苏省无锡市)。杰出画家、绘画理论家、诗人。顾恺之博学多才,擅诗赋、书法,尤善绘画。精于人像、佛像、禽兽、山水等,时人称之为三绝:画绝、文绝和痴绝。谢安深重之,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。顾恺之与曹不兴、陆探微、张僧繇合称“六朝四大家”。顾恺之作画,意在传神,其“迁想妙得”“以形写神”等论点,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
  • 周溥

    溥字公辅,吴兴人。领乡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