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词屋>诗词古文>陈孚生平

陈孚生平介绍

陈孚(1259—1309)元代学者。字刚中,号勿庵,浙江临海县太平乡石唐里(今白水洋镇松里)人。至元年间,上《大一统赋》,后讲学于河南上蔡书院,为山长,曾任国史院编修、礼部郎中,官至天台路总管府治中。诗文不事雕琢,纪行诗多描摹风土人情,七言古体诗最出色,著有《观光集》、《交州集》等。>>查看陈孚的诗词古文

生平

  陈孚,生于元太宗十二年,卒于成宗大德七年,年五十岁。《元史》有传,称其“幼清峻颖悟,读书过目辄成诵,终身不忘。”元至元二十二年(1285),陈孚以布衣之身,将其所作的《大一统赋》献给朝廷,受到青睐,授临海上蔡书院山长,任满后升翰林国史院编修官,擢奉训大夫、礼部郎中。元至二十九年(1292),朝廷任命陈孚为五品副使,随梁肃出使安南(即今越南)。至元三十年(1293)正月,陈孚等至安南。按当时安南接待中国使者礼节,安南世子应开中门,亲自前往郊外迎候。但是,安南世子陈日燇却以丁忧为由,派“陪臣”,开边门迎接。陈孚对安南国这种不友好、不礼貌的行为,极为气愤,立即返回使馆,连续给安南世子写子三封信,指出这种不友好的行为是错误的,迫使对方按正常礼仪接待,从而维护了国家的尊严。

  陈孚出使安南,未尝辱命。按常规回国后应委以重任。但当时蒙古统治者在人才使用上,实行民族歧视,它把自己统治下的人分为4等:一是蒙古人,属自己人;二是色目人,指近东及中东—带较早与其合作的人;三是汉人,指原金朝统治区域而归属较早的人;四是南人,指南宋统治地区最后被征服的人。陈孚是南人,当然不能重用。所以,先后只任翰林待制及建德、衢州、台州三路治中(相当于这个地区行政领导的第三把手)等职。他在这种情况下,仍不顾歧视和个人的安危,尽力做好护民工作。大德七年(1303),台州大旱,百姓无食,路上常有饿死 者,不堪目睹。这时,陈孚就如实将台州的灾情上书江浙行省浙东元帅脱欢察儿,要求“发粟赈济”,但是,脱欢察儿贪渎成性仍“怙势立威不恤民隐”,并威胁下属州县,严刑镇压不满的人。这时,陈孚拍案而起说:“使吾民日至莩死不救者,脱欢察儿也。”于是,他就向宣抚使上书,控告脱欢察儿“不法蠹民”的十九条罪状。接着,宣抚使查实了脱欢察儿的罪行作了严肃查办。并命有司“发仓赈济,民赖以全活者众”。这时,谁也想不到,陈孚却为解决台州百姓赈济问题,日夜奔波,积劳成疾,—病不起,卒于台州路治中任上,终年64岁。墓建在现白水洋镇杨岙前园。

  父辈陈贻范与陈贻序因好读书,都中了进士,始建“庆善藏书楼”,成为台州第一位建立私人藏书楼之人。至元间将庆善楼扩建,号为“万卷楼”,他成了“万卷楼”第一任楼主。至明朝,其孙陈楧亦是读书之人,和当时名士王祎交厚,在杭州相会时,陈楧嘱王祎作藏书楼记,遂有《万卷楼记》问世。该文记叙了当时“万卷楼”藏书、读书的盛况:“临海陈氏,有藏书之楼曰万卷楼,其书之藏以卷计者不啻万数,而曰万卷焉者,万盈总称之也。陈氏世儒家,五季时,自金华来居县西之松里,族大以蕃,衣冠相继,至宋少卿府君(指陈贻范)始即所居作楼藏书”。后来“聚书益多”发展到“楼为楹间者五”。“东西两偏皆实以书,虚其中以为宾客之所登览,岁延名师,集弟子肄业于楼下,宏状而亢爽,四面豀山环绕如拱。下临广池荷芰交茂。”《万卷楼记》中有一讲究读书之法,说得很透辟,“故为学者,于凡载籍求之必博,而取之必约;求之不博,则无以极其广……取之不约,则无以守其要。”光是藏书是不行的,而读书亦要讲究方法。

文学成就

  陈孚一生业绩卓著,载入史册。其实,在当时社会中,他的诗作比他的业绩影响更大。《元史》称他“天才过人,性任侠不羁,其为诗文,大抵援笔即成喊,不事雕斫。”明张纶言在《林泉随笔》中评论说:“陈刚中之诗豪迈卓异,每每惊人。其《题范增墓》云:‘七十衰翁两鬓霜,西来一笑火咸阳;平生奇计无他事,只劝鸿门杀汉王。’《博浪沙》云:‘一击车中胆气高,祖龙社稷已惊摇;如何十二金人外,犹有民间铁未消。’此皆有出人意外之见,较之杜牧《赤壁》、《项羽庙》二诗庶几近之。而他作亦不减此云。”《元代文学史》一书评论陈孚“五言古诗有简谈之风”,可以《烟寺晚钟》为代表:“山深不见寺,藤阴锁修竹。忽闻疏钟声,白云满空谷。老僧汲水归,松露堕衣绿。钟残寺门掩,山鸟自争宿。”他的“七律整丽匀和”可以《鄂渚晚眺》(即《登黄鹤楼》)为代表……

  陈孚一生著作甚富,著有《天游稿》、《观光稿》、《玉堂稿》、《交州稿》、《桐江稿》、《柯山稿》等。目前,临海市博物馆存有《观光稿》、《交州稿》、《玉堂稿》。观其内容,则是一职一稿或一地—稿。“观光”则反映其进京时的一路风光;“交州”,则记述其出使安南往返之事;“玉堂”,则是他在任职翰林期间之作。

  “仙人黄鹤何的返?搔首踟蹰无限情。”陈孚仙逝已近七百年了,但是,他的《登黄鹤楼》、《黄鹤楼歌》二首诗,仍伴随着黄鹤楼,永留人间,让人吟诵!

猜你喜欢

  • 袁炜

    (1508—1565)明浙江慈溪人,字懋中,号元峰。嘉靖十七年进士。授编修,进侍读。久之直西苑,撰青词,最称旨。擢侍讲学士,超拜礼部尚书。恃才倨傲,甚为朝官及门人所厌恨。四十年,以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,入阁典机务。时称青词宰相。有《袁文荣诗略》。

  • 司马迁

    司马迁(前145年或前135年-不可考),字子长,夏阳(今陕西韩城南)人。西汉史学家、散文家。他以其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成一家之言”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《史记》(原名《太史公书》)。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,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,到汉武帝元狩元年,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,是“二十五史”之首,被鲁迅誉为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离骚”。

  • 王梵志

    卫州黎阳人。约唐初数十年间在世。幼时家境尚殷富,多读诗书,曾有妻室儿女,中年后家业败落,遂皈信佛教。晚况萧条,享年逾七十。喜作诗宣弘佛理,劝诫世人,多用村言俚语,唐时民间流传颇广。有集。

  • 李斯

    李斯(公元前284年—公元前208年),字通古,汝南上蔡(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)人[1-2] 。秦朝著名政治家、文学家和书法家。参与制定法律,统一车轨、文字、度量衡制度。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,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。秦始皇死后,勾结内官赵高伪造遗诏,迫令公子扶苏自杀,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,后为赵高所忌。秦二世二年(前208年),父子腰斩于咸阳,夷灭三族 。

  • 王镃

    王镃(生卒年不详)南宋诗人。字介翁,号月洞,处州平昌县(今浙江省遂昌县湖山镇)人。宋末授金溪(今江西抚州市)县尉。宋亡,遁迹为道士,隐居湖山,与同时宋遗民尹绿坡等人结社唱酬,命其所居“日月洞”,人称“月洞先生”。遗著由其族孙养端于明嘉靖三十七年(1558)刊为《月洞吟》一卷。万历二十一年(1593)汤显祖在赴任遂昌知县期间,为诗集作序称:“宋月洞先生诗殆宛然出晚人之手,宋之季犹唐之季也。”汤显祖敬佩月洞的为人及诗品,还为之题词“林下一人”。入清后其族孙宗虞又补刻后册。

  • 陈羽

    [唐](约公元八O六年前后在世)字不详,江东人。生卒年均不详,约唐宪宗元和初前后在世。工诗,与上人灵一交游,唱答颇多。贞元八年,(公元七九二年)二人登进士第;而他与韩愈、王涯等共为龙虎榜。后仕历东宫卫佐。《全唐诗》之三百四十八一卷传世。

  • 周爔

    周爔(一八一零—一八八一),字升如,号樵云,昆山人。工诗善画花鸟,尤精小篆。

  • 张夫人

    生卒年、籍贯皆不详。约代宗、德宗时人,吉中孚之妻。事迹散见《又玄集》卷下、《唐诗纪事》卷七九。《全唐诗》存诗5首,断句6句。

  • 朱公绰

    朱公绰,字成之,吴县(今江苏苏州)人。仁宗天圣八年(一○三○)进士(《吴郡志》卷二八)。景祐四年(一○三七),为海宁州盐官令。宝元二年(一○三九),权海宁州书记。康定元年(一○四○),再任盐官令。历知彭州、广济军。神宗熙宁八年(一○七五),知舒州。仕至光禄寺卿。事见《乐圃馀稿》卷九《朱氏世谱》。

  • 章碣

    章碣(836—905年),唐代诗人,字丽山,章孝标之子。唐乾符三年(876年)进士。乾符中,侍郎高湘自长沙携邵安石(广东连县人)来京,高湘主持考试,邵安石及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