邲
【源】 春秋时郑大夫食邑于邲(故城在今河南郑县东),后以地为氏,见《姓源》(17,60)。亦见《姓苑》(15,21)。
罕见姓氏。《中文大字典》 收载,初见于 《姓苑》。《姓氏词典》据《姓氏寻源》注云: “以采邑为姓氏。邲为春秋郑国大夫食邑,后以地为氏。地在今河南郑州市东。”
【源】 春秋时郑大夫食邑于邲(故城在今河南郑县东),后以地为氏,见《姓源》(17,60)。亦见《姓苑》(15,21)。
罕见姓氏。《中文大字典》 收载,初见于 《姓苑》。《姓氏词典》据《姓氏寻源》注云: “以采邑为姓氏。邲为春秋郑国大夫食邑,后以地为氏。地在今河南郑州市东。”
读音:Liú/Liou,Lyou【综】源出不详。山东沂水有此姓(332)。
读音:Qùhú《姓氏词典》引 《汉书》收载。其注称: “汉有去胡来王。”未详其他。
读音:liáng【源】 见《姓苑》(15,21)。汉、晋时南中(泛指四川大渡河以南,云、贵一带)夷人有孟、爨、量、朴、夕五大姓,见《华阳国志》(60,62)。敦煌石室所出残姓氏书上有此姓(434)。【
读音:wú zhī齐公子无知之后。(见《路史》)一作毋知。
读音:xiàn见《姓苑》。▲<清>线国安,辽东人,广西提督。
读音:Niǔhèlè清代满族姓氏,世居沙济、安褚拉库、辉发、英额、钮赫阿林等地方。刘庆华《满族姓氏录》收载; 《清通志·氏族略》则作“钮赫哷”,姑兼收以备考。
读音:Zhū诸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。一是以祖辈名字为姓。刘邦封故粤王无诸为闽越王,后代以他的名字作为姓氏。二是以采邑为姓氏。春秋时期鲁国有诸邑,大夫食采于此者,后代以封邑为姓。诸姓早期活动于东部
读音:Miàn/Miann Myan【源】 突厥三姓有咽、麫、部,见《唐书》(60,65)。
读音:Xūgōu【源】 系自风姓,太昊伏羲氏之后有封于须句(故城在今山东东平东之须城)者,春秋时邾灭须句,子孙遂以国为氏(12,60,62)。【变】 ①一作〔须朐〕(6,17,60)。 ②须句氏之后或
读音:Jīn’ēn【综】 彝族姓。属沈泰家支,云南宁蒗(375)、四川凉山(208)等地均有此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