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词屋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


读音:Tái

邰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。一是以封地为姓氏,源于姜姓。据说后稷为帝尧的农官,因功封邰,子孙就以邰为姓氏。二是源自少数民族改姓。南北朝时,北魏鲜卑族有大利稽氏,入中原后改为邰姓。

邰姓发源于陕西武功。唐中期,邰姓由山东临清迁居开封。宋靖康年间,邰茂任成都同知,三子分居贵州、湖南、湖北。邰中泰为宜城邰茂的曾孙,进士后任知县,知府,江淮节度使等职,兵败后居溧水长山。

邰姓历史人物有邰茂质,明代著名孝子。其母怕雷,每逢雷雨,茂质便以身护母。母亲去世后,每遇雷雨,他便赴母墓护之,雷止才归家。因茂质闻雷护母,成为“二十四孝”之一。邰中泰公,宋代大臣,曾任江淮节度使。曾经与文天祥联兵抗元,兵败未成。邰格之,明代制墨名家,世代制墨,是休宁派的创始人,亦是成套丛墨———集锦墨的创始人。现存有“文玩”、“世宝”、“蟠螭”等款墨。

邰姓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在第二百七十位。


【源】 ①系自姬姓(一说姜姓)。炎帝之裔,后稷为帝尧大司农,因功封邰(故城在今陕西武功西南),支孙以为氏(7,17,21,60)。 ②北魏时大利稽氏后改为邰氏,见《魏书·官氏志》(60,62)。 ③土家(387)、满(344)、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。【望】 平卢(17,418)。【布】 分布较广,但人数不多。【人】 邰端,宋时儒林郎佥判连州(15,21)。
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分布颇广: 今天津之武清,河北之尚义、黄骅、乐亭,山东之平度、东平,内蒙古之乌海,湖北之老河口,广东之澄海,贵州之从江,云南之邱北等地均有。汉、苗、满、蒙等民族皆有此姓。《清通志·氏族略》 收载,其源不一: ①或以国为氏。《说文解字·邑部》: “邰,炎帝之后,姜姓所封,周弃外家国。” 《康熙字典》据 《说文》 注云: 国名,炎帝之后,姜姓所封,帝喾元妃,邰氏女也(按: 此“”,或作“”,音“”,亦作 “有台”。《姓氏考略》 注“”云: “出有台氏之后。后稷母姜嫄,有台氏女,望出武功。”) 生弃,为后稷,后封於邰。是周弃之前已有邰 (台) 氏,其外家也,系出姜姓,以国为氏。②或以邑为氏。《姓氏考略》 据 《说文》注云: “出自姬姓,后稷为尧大司农,以功封邰,支孙氏焉。”后稷,此指周祖姬弃,其封邑亦即古邰国,地在今陕西武功县。③ 《姓氏考略》 据 《周书》又注: “大利稽氏后改为邰氏。”④苗族之邰姓,或由欧姓所改。《中国人的姓名·苗族》 收载,未道其详。

明代有邰茂质; 清代有邰祈,任平南县知县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克特瑚特

    读音:Kètèhútè【综】 清镶白旗满洲马甲额亲保之妻为克特瑚特氏(260)。

  • 東蒙

    读音:Dōngméng【源】 ①相传伏羲之裔颛臾之后,见《路史》(17,62)。②东蒙,山名,即今山东蒙山,主其山之祀者,因以为氏(60,62)。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姓氏考略》 收载。其注云: “山

  • 丘目陵

    读音:qiū mù líng【源】 其先世为代北部落大人,北魏迁都洛阳,随魏南迁,遂成河南人(242)。【变】 ①北魏孝文帝时改姓穆氏(7,21,60,70,242)。②亦作〔丘穆陵〕(60,70)、

  • 薩及

    读音:Sàjí珞巴族姓氏。出自博嘎尔部落,属父系氏族,以之为姓。《中国人的姓名·珞巴族》收载。

  • 歌滥

    读音:gē làn唐金徽州部落之姓。(见《唐书》)=55

  • 曼殊

    读音:Mànshū《姓氏考略》据《宋史》收载,“宋有曼殊宝利。”未详其他。

  • 读音:Guǐ【源】 或为诡诸氏所改(62)。【望】 河南(17,418)。罕见姓氏。《姓氏词典》 引 《康熙字典》收载; 《中国姓氏大全》亦载,其注云: “历史上的罕见姓。《左传》记载有诡诸,

  • 读音:Guī归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。一是源自黄帝之后。相传黄帝曾被封于归藏国,即天子位后,有一支子孙留在此国,遂以“归藏”国名为姓,后去掉“藏”字,成单字姓归。二源自是春秋时胡子国。胡子国国

  • 衞慕

    读音:Wèimù【源】 西夏党项一部,以部为姓。【变】《东都事略》称〔米母〕,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作〔默穆〕(101)。【人】西夏景宗李元昊之母为卫慕氏(24,40)。卫慕山喜,西夏党项卫慕部人,谋刺元

  • 苞丘

    读音:bāo qiū【源】 春秋时楚公族有苞丘氏;见《姓考》(17)。【变】①亦作〔包邱〕(17)、〔苞邱〕(11,12,17)。②或即荷丘氏(17,60),亦作浮丘氏(396)。【人】苞丘先生,秦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