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词屋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

读音:dòu

【源】 ①春秋时楚国有豆氏,见《路史》(60,62)。②汉时校尉豆如意,从卫青破匈奴,以有功封关内侯,其后有豆氏(60,62)。③北魏时改代北赤小豆氏为豆氏,见《魏书·官氏志》(60,70,242)。又,北魏时鲜卑姓豆卢氏之后有豆氏,见《姓考》(17)。④明时云南和曲州(故治在今云南武定)土知州为豆氏,系彝族(253)。⑤台湾土著赛夏族豆豆哇来氏,后改为豆氏(65,385)。⑥回族姓。【望】 代郡(17,60,418)。【布】 分布较广,湖北、甘肃、河南等省多此姓,约占全国汉族豆姓人口68%。【人】 豆如意,汉武帝时以校尉从卫青破匈奴有功,封关内侯(61)。豆求周,北魏时吏部尚书(21,242)。
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分布很广: 今天津之武清,河北之景县,山东之鱼台、平度、昌乐,内蒙古之乌海,湖南之芷江,广东之吴川、澄海,云南之河口等地均有。汉族、彝族、土家族姓氏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 之 《氏族略》 亦俱收载。《姓氏考略》 注其源:①其据《路史》 注云:“楚有豆氏。”(《中国姓氏大全》亦注:“周代楚国有豆氏,为汉族豆姓之始。”)②又注:“鲜卑亦有豆氏。”“赤小豆氏改为豆氏。鲜卑族豆卢氏简为姓豆。” ④又云: “后汉校尉豆如意之后。” 豆如意以校尉从卫青破匈奴有功,封关内侯。

后魏有豆大田 (或作 “豆代田”); 明代有豆长宁,河南卫千户; 又有豆革,安塞主簿; 清代有豆斌,雍正时总兵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读音:ruò【源】系自允姓。春秋时鄀国(故城在今河南浙川西丹水故城),后灭于秦,子孙以国为氏(7,60,62)。其后迁于南郡鄀县(故城在今湖北宜城东南),楚灭以为邑(17)。其后亦以鄀为氏。罕见姓氏。

  • 厚丘

    读音:hòu qiū【源】 春秋时厚丘为鲁大夫采邑(故城在今江苏沭阳北40里厚丘镇)(17,60),因氏。亦见《姓苑》(7,9,12,21)。【变】 亦作〔厚邱〕(17)。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中文大字典

  • 烏朗哈特

    读音:Wūlǎnghǎtè【源】 清蒙古八旗姓。世居巴颜鄂隆(23,63,260)。清满洲正蓝旗亦有此姓(259)。清代蒙古族姓氏。世居巴颜鄂隆地方,为蒙八旗姓氏之一。《清通志·氏族略》 收载

  • 目陵

    读音:Mùlíng【源】 代北人姓(27)。当系丘目陵氏省字而成。

  • 青唐

    读音:qīng táng【源】 西夏时吐蕃族有青唐部,因以部为氏(60,62)。又据《宋史》载,吐蕃之种入贡,首领厮罗居鄯州(故治在今青海乐都),后徒青唐(故治在今青海西宁),为青唐氏

  • 浮莱

    读音:fú lái莱共公浮莱奔棠,晏弱迁之倪,有浮莱氏。(见《路史》)

  • 徐辜

    读音:Xúgū【综】 源出不详。或系徐、两单姓所合成。台湾屏东有此姓(68,261)。

  • 读音:Nuò现行罕见姓氏。今云南之陇川、景谷、泸水等地有分布。汉族、彝族、拉祜族皆有此姓。此姓系陇川等地公安局提供,未详其源。

  • 读音:shū【源】 ①颛顼帝之孙名叔歜,其后以名为氏,见《路史》(60,62)。②相传为颛顼时代八凯之一叔达之后(6,7,21,60)。③春秋时鲁桓公之子叔牙之后,见《姓苑》(17,21)。一说,鲁桓

  • 读音:Biē【源】 古鼈国,即古时牂牁郡之鼈县(故城在今贵州遵义西),后以国为氏,见《姓源》(17,62)。一说,古蜀帝之相鼈令(令一作灵)之后(17,60)。【变】 一作鳖(17)。【望】 蜀郡(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