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词屋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


读音:Yān

燕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,都是以国名为姓氏。一是出自姬姓,召伯封于北燕,其后以国为氏。二是出自姞姓,黄帝之后有南燕国,后以国为姓氏。

燕姓发源于河北,长期繁衍于古燕国所辖之地(今河北怀来、涿州一带)。汉朝的时候,有燕姓人家大规模迁徙南方。如今燕姓在全国分布较广,尤其以山东等省为多。

燕姓历史人物有燕伋,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。早年跟随老师孔子及同学南宫敬叔、仲由等人周游列国,考察社会的吏制和道德规范。后在渔阳办学教书,广泛传授儒家学说。燕达,北宋开封人,喜读书,英勇善战,屡建战功。累迁西上阁门使、英州刺史,为秦凤副总管。深得燕帝的信任和喜爱。燕善,明代江西德化人,永乐年间举人,任职武陵时,宽以待民,以循良著称。

燕姓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在第三百一十五位。


【源】①源出姬姓。召公奭封于北燕,后以国为氏。北燕,在旧幽州蓟县(故城在今北京大兴),后灭于秦(7,9,11,15,17)。②系自姞姓。黄帝之后有南燕国,后以国为氏。南燕,在滑州胙城(故城在今河南汲县西)(4,7,11,12,60)。③晋末鲜卑族慕容氏前后建立了四个以燕为号的国家,国亡后以国为氏(69),故称鲜卑有燕氏,见《后汉书·鲜卑传》(60,62)。④唐时百济大臣八姓,燕、沙、劦、解、真、国、苗、木等(7,9)。⑤满、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(344)。 【望】上谷、范阳(12,17,418)。 【布】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3%。尤以山东多此姓,约占全国汉族燕姓人口70%。 【人】燕伋,春秋时孔子弟子(11,15)。
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河北之景县,山东之平度、东平、平邑,山西之太原,内蒙古之乌海,湖北之监利,安徽之泾县,云南之河口、陇川,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 亦收载。其源不一: ①郑樵注云: “北燕也,旧幽州蓟县是也。……召康公奭,周之支族,食邑於召,武王灭纣,封召康公於北燕,成王以为三公,与周公分陕西治,决狱甘棠之下,后世思之,不忍伐焉,然其国僻小,不能通诸夏盟会,自召公以下九世至惠侯始见载籍。”《广韵》亦云: “燕,姓,召公奭封燕,为秦所灭,子孙以国为氏。”此乃姬姓之燕; ②郑樵又注: “南燕,姞姓,伯爵,黄帝之后,实故国犹存於周者。” “南燕,今滑州胙城是也。”故址在今河南延津县东三十五里。望出上谷、范阳。③ 《姓氏词典》 据 《后汉书·鲜卑传》 注云: “鲜卑有燕氏。”

汉代有燕仓,宜城侯; 后汉有燕瑗,中郎将; 北齐有燕子献,右仆射; 唐代有燕钦融; 宋代有燕肃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读音:Juàn【源】 见《清稗类钞·姓名类》(30)。《中国姓氏大全》 引 《中国姓氏集》 收载并注此音。其注云: “极罕见姓氏”,未详其源。或音jùn,亦为姓。姑兼收。

  • 赫書

    读音:Hèshū【源】清满洲八旗姓。原为金时人姓(23)。凡二派,出叶赫、吉林乌拉等地(23,63,180,260)。【变】清宗室觉罗广德之妻为和舍氏(260),〔和舍〕似即赫书之异译。历史上少数民族

  • 南福禄

    读音:Nánfúlù清代满族姓氏,世居呼尔哈地方,乃满八旗姓氏之一。《清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。

  • 問薪

    读音:Wènxīn【源】 见《姓苑》(7,15)。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姓氏考略》 收载并注其源: “因问人以薪,以为氏。”此当以事为氏。初见於《姓苑》,后改为单姓“问”。

  • 读音:Lǐn/Liin【源】 系廪姓所改(63)。

  • 读音:guǐ【源】 ①系自姜姓。春秋时齐癸公之后,见《姓苑》(7,9,12,17,60)。②癸比氏之后(60,63)。 【望】 齐郡(17,418)。 【人】 癸仲,宋时知严州军(21,24)。现行罕

  • 夷邱

    读音:Yíqiū《姓氏词典》 引 《姓觿》 收载,未详其源。或作“夷丘”。

  • 覺佳

    读音:Juéjiā【源】 清满洲八旗姓。凡二派,出章图理、佛阿拉等地(23,63,180,260)。【变】 后改为焦氏(180)。清代满族姓氏。世居章图理及佛阿拉地方,乃满八旗姓氏之一。《清通志·

  • 朴基

    读音:Pǔjī【综】 黎族姓。世居海南保亭,汉姓为王(221)。

  • 读音:Tiáo现行罕见姓氏,今江西之永修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此姓系永修县公安局提供,未详其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