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词屋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诗疑

诗疑

二卷。王柏(1197-1274)撰。王柏字会之,初号长啸,后改鲁斋。婺州金华(今属浙江)人。南宋经学家,朱熹三传弟子。宋理宗时为丽正、上蔡两书院师,后为国子祭酒。死后朝廷给予谥号文宪、列享两庑的褒扬。他工诗善书,著述颇丰,除《诗疑》外,有《鲁斋集》、《书疑》、《研几图》并行于世。《读诗记》、《诗可言》则已佚。《诗疑》又称《诗辨说》,是《诗经》研究史上一部有影响的著作。上卷对《诗经》中有关问题提出质疑并进行评论,大多是随感式的,偶尔也有正面的评说;下卷就毛诗、风雅、二雅、豳风等十个问题进行辨说。《诗疑》的特点是具有大胆的怀疑精神,不信《诗序》,不信毛、郑的《传》、《笺》,不信《左传》的记事(如吴季札观乐说),甚至连朱熹的学说也有所不信,这种怀疑精神对冲破传统的经学有一定的作用,金代王若虚、清代崔述均受其影响。但许多怀疑缺乏必要的根据,主张把三十二首爱情诗(他称之为“淫诗”)从《诗经》中删掉,更反映了封建卫道士的顽固立场。其次,能从《诗经》文本出发进行评论,一些见解颇有参考价值。顾颉刚评道:“单就《诗经》白文致力,这种只服从理性精神,在过去学术界中是很不容易见到的。”(《崔东壁遗书序》)顾说并非过誉之词。版本有《通志堂经解》本、《金华丛书》(同治光绪本,民国补刊本)、《丛书集成初编》本。近人顾颉刚据《通志堂经解》本校点本收入中华书局1955年《古籍考辨丛刊》第一集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识仁编

    二卷。明罗汝芳(详见《孝经宗旨》条)撰。此书是其门人杨起元所编。书名“识仁”取自程子“为学须先识仁”之语。此书皆提倡禅宗,随意为幻杳之论。

  • 文选残卷

    七卷。梁昭明太子萧统(501-531)撰。萧统,字德施,小字维摩。南兰陵(今江苏常州)人。梁武帝萧衍长子。天监元年(502)立为皇太子。自幼聪慧,三岁受《孝经》、《论语》,五岁遍读《五经》,皆能讽诵。

  • 净德集

    三十八卷。宋吕陶(1029-1105)撰。吕陶,字元钧,号净德,成都(今四川成都)人。皇祐中进士。官至集贤殿修撰,知梓州。陶秉性耿直,遇事敢言,所陈论皆切国家大计。时值王安石行新法,他上对策说:“愿陛

  • 粤草

    十卷。《蜀草》七卷。明郭子章(约1585年前后在世,生卒不详)撰。子章,字相奎,号青螺,又自号衣生。江西泰和人。隆庆五年(1571)进士,历官广东潮州知府等。因平扬应在叛有功,官进太子少保、兵部尚书。

  • 易理阐真

    六卷。清刘一明撰。此书著于《三易注略》之后,凡六卷。前四卷为周易阐真,后二卷为孔易阐真。卷首列图说一卷,凡四十余篇,前半皆推演河图洛书、先天后天之说,借易学以明丹家养生之术;后半则全系丹家之说。其注释

  • 尚书异字同声考

    一卷。清丁显纂。丁显字韵渔,山阳(今江苏淮安)人,晚清学者,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。是书首有自序,又有后序。本书以段懋堂(玉裁)的《古文尚书撰异》为主,参以顾亭林(炎武)、江慎修(永)、戴东原(震)以及张

  • 性理正宗

    四十卷。清代张伯行见《道统录》撰。此书依据《性理大全》一书,并“删其繁芜,补其缺略”而成。宗旨在于“尊道统以清其源,述师傅以别其派。”全书摘录宋代周敦颐、程颐、程颢、张载、朱熹五人及元明诸儒有关论述,

  • 吟风阁杂剧

    四卷。清杨潮观(1710-1988)撰。杨潮观,字宏度,号笠湖,金匮(今江苏省无锡市)人。乾隆元年(1736)举人。先后任山西、四川等地县令。他为官关心民生疾苦,政声卓著,颇有清名。奉调泸州县令时已年

  • 石经汇函九种

    四十卷。清徐宗道编。徐宗道,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。石经,谓石刻之经书。将儒家经典刊刻于石,始于东汉末年,汉灵帝熹平四年(175年),蔡邕因经书辗转传抄多有错漏,便奏请皇上校定《春秋》、《公羊传》、《论语

  • 读老子札记

    ① 一卷。附王注勘误 一卷。清陶鸿庆(1859-1918)撰。陶鸿庆,字石,又字秋农,号艮斋,江苏盐城人。光绪己卯年(1880)中乡试,后屡次应进士不第,便绝仕途之路,师承高邮王德清、俞樾之学。撰有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