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词屋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

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

二卷。三国吴陆玑撰。陆玑字元恪,吴郡(今江苏省苏州市)人。仕吴为太子中庶子、乌程令。《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》,《隋书·经籍志》、《经典释文·序录》俱著录,皆谓三国吴陆玑撰。然明北监本《诗正义》所引作陆机,明毛晋《津逮秘书》所刻援陈振孙之言,题曰唐陆机,皆误矣。《崇文总目》云:“世或以‘玑’为‘机’,非也,机本不治《诗》,今应以‘玑’为正。”今本二卷,关于今本性质,诸家说法不一:有谓为缀拾之本者,清焦循曰:“陆疏太约,为后人缀拾之本。吕东莱所引陆疏言《毛诗》授受与此大异,知缀拾者未见《读诗记》也。”有谓今本即陆氏原本者,清丁晏曰:“《初学记》‘烛类’引陆士衡《毛诗草木疏》,唐人已误为“机”,幸有《释文》爵里甚明。今所传二卷即玑之原书,后人疑为缀拾之本,非也。以《尔雅》邢疏、《齐民要术》、《太平御览》所引证之,仍以此疏为详。疏引刘歆、张奂诸说皆古义之仅存者。间为遗文,后人传写佚脱耳。下篇叙四学源流,至为赅洽,毛公名亨,得此疏而始备。惟其去古未远,是以述古能详,尤信其为原书也。”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谓今本乃后人所辑,曰:“原本久佚,此本不知何人所辑,大抵从《诗本义》中录出。”《郑堂读书记》亦谓“元恪原书久佚,此本多从《诗正义》中采辑成编,然以《诗正义》核之,搜摭尚多遗漏,迄今诸家传写不免有所窜乱,又非欧公撰《崇文目》时所见之本矣。”《四库提要》及《郑堂读书记》所言当是,今本乃后人所辑之本;然此书保存了诸多有关《毛诗》的名物训诂,还是很有价值的。《四库提要》曰:“虫鱼草木今昔异名,年代迢遥,传疑弥甚。玑去古未远,所言犹不甚失真,《诗正义》全用其说。陈启源作《毛诗稽古编》,其驳正诸家,亦多以玑说为据。讲多识之学者,固当以此为最古焉。”今本凡草之类四十八、木之类三十一、鸟之类二十二、兽之类七、鱼之类八、虫之类十六;计六类一百三十二则。后有鲁、齐、韩、毛四诗授受源流四则,与《汉书·儒林传》相表里。是书有《续百川学海》本、《汉魏丛书》本、《唐宋丛书》本、《古经解汇函》本等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变徵定位考

    二卷。清冯水撰。水字叔莹,浙江桐乡人。好声律,兼通西洋乐学原理,故所论颇具精粹。著有《变徵定位考》、《琴均调弦》等。此书凡上下两卷,意在阐明变徵定位。论乐者多遵《管子》、《吕氏春秋》、《礼记》、《汉书

  • 草庐说经三种

    四卷。清诸锦撰。诸锦,生卒年不详,字襄七,别字草庐,秀水(今浙江嘉兴)人。雍正间进士,官金华府教授,乾隆初举鸿博,授编修,迁赞善(东宫之官)。诸锦长于词章,诗法黄庭坚、陈师道。兼治经学。《续修四库全书

  • 寻乐堂集

    十一卷。明王烈(约1497前后在世)撰。王烈,字正邦,别号寻乐,乐安(今江苏)人。生卒年均不详,成化弘治间诸生,其他事迹不详。明代诗文作家。著有《寻乐堂集》。该集共十一卷。文五卷、诗六卷。末附其族孙澄

  • 文选理学权舆补

    一卷。清孙志祖(1737-1801)编撰。孙志祖编撰此书目的是“欲广汪师韩之书,以示世之为选学者”(《自序》)。其体例:首列篇名,次列出选文之内容、章句等有疑义及衍误、讹脱之处,参核前人的评论,间有按

  • 廿二史考异

    一百卷,清钱大昕撰。钱大昕(1728-1804),江苏嘉定(今属上海市)人,字晓征、及之,号辛楣、竹汀,晚号潜研老人。乾隆进士,由编修累官至少詹事,广东学政。乾隆四十年(1775年)丁忧后病不复出。历

  • 他山字学

    二卷。清钱邦芑(生卒年不详)撰。邦芑,字开少,丹徒(今属江苏)人,晚为僧,号大错。是书意在辨正字画和音读之误,凡四十三目。大抵以郭忠恕《佩觽》与李文仲《字鉴》等书为本,而搜集不备。如《一字数音考》内,

  • 中国关系论

    四卷续一卷。美国林乐知(1836-1907)撰。林乐知,美国监理会教士。1860年来华传教,后转于中国政府机关任翻译及教习职,凡十八年,为上海江南制造局和海关译书三百九十余部。1879年在苏州创办博习

  • 初学读念法

    一卷。清吴遐龄撰。遐龄海阳(今山东海阳县)人。吴氏撰有《切韵指归》,以韵字繁多,初学难以记诵,乃依五音编成韵语,以便读念。其法以公冈骄鸡居五字以统五声,以四声为经,三十二母为纬。其间分属各音,有音无字

  • 杭州艺文志

    十卷。清吴庆坻撰。吴庆坻(约1839-1899),钱塘人,生平不详。该志出自《光绪杭州府志》,光绪五年(1819)知府龚嘉俊主持修撰,吴庆坻编纂,历十二年成稿,未曾刊刻,即告流失散佚。后杨复从杭州抱经

  • 陈东之经说

    一卷。清陈潮撰。潮字东之,江苏泰兴人,道光辛卯顺天举人,居京师,与大兴徐松相好,客居其家,卒年仅三十五岁。友人杨亮辑其遗稿,编成此书。计《周易》、《尚书》、《毛诗》、《春秋》跋各一篇,杂记三十四则,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