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词屋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宋高宗御书石经

宋高宗御书石经

(石刻本)宋高宗(赵构)御书,间或有宪圣皇后续书。经数为《易》、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春秋左氏传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礼记》、《中庸》、《大学》、《学记》、《儒行》,还有《经解》五篇。始刻于绍兴五年(1135),毕工於淳熙四年(1177)。据《玉海》,绍兴五年九月,赐汪应辰以下御书石刻《中庸》篇,廷试毕赐御书。从此开始,十三年,赐陈诚之《尚书·周官》;十八年六月,高宗又御书《儒行》篇,赐进士王佐等;二十一年五月,赐赵达等《大学》;二十四年赐张孝祥等《皋陶谟》;二十七年赐王十明等《学记》;三十年四月,赐梁克家等《经解》篇。十三年二月,内出御书《左氏春秋》,宣示馆职少监秦熺以下作诗以进;六月,内出御书《周易》;九月,高宗对辅臣说,学写字不如便写经书,这样不仅可以写字,还可以不忘经书。随即委托临安府张澂刊刻《尚书》,颁诸州学。十四年正月,出御书《尚书》;十月出御书《毛诗》;十六年五月,出御书《春秋左传》:皆就本省宣示馆职,作诗以进。高宗又书写了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,皆刊立于太学。淳熙四年(1177)五月,赵磻老奏,阁将就绪。其石经,《易》、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春秋左氏传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之外,尚有御书《礼记》、《中庸》、《大学》、《学记》、《儒行》、《经解五篇》不在太学石经之数。今搜访旧本,重行摹勒,以补礼经之缺,从之。经石立临安太学府首善阁及大成殿后三礼堂的廊庑上。淳熙四年,置光尧石经之阁下。元至元年,西僧杨琏真加欲取石经为浮屠基,申屠致远力拒乃止,经石竟亦散落。后太学改为西湖书院,又改为仁和学,岁月久了就零落了。宣德元年置大成殿后及两庑,天顺四年,移至城隅贡院的仁和学。正德十三年,宋廷佐移至府学棂星门两边,并在上面盖了周廊。崇祯末年,周廊塌坏,又嵌入壁中。当时所刻石数,《玉海》以后诸书皆不记载,今残存的有八十六碑。而《杭州府志》引《武林石刻记》云,《春秋》三十二碑,《尚书》六碑,《周易》二碑,《诗经》十碑,《论语》七碑,《孟子》十一碑,《中庸》一碑。所载的《春秋》、《尚书》之数与今不同。又引宣德年杨一清记云,《周易》二碑,《尚书》七碑,《诗经》十碑,《春秋》四十八碑,《孟子》《论语》《中庸》十九碑。今《左传》亡佚了十六碑,《尚书》亡佚一碑。不过这些碑刻在宣德年间已有亡佚,反不如今天保存得多。今存八十六碑之外,不知究竟亡佚了多少。所可考者,《周易》每碑四列,每列五十六行,每行十七字。《尚书》每碑四层,每层四十二行,每行二十七字。《诗经》每碑四层,每层四十五行,每行二十六字。《春秋左传》每碑四列,每列四十五行,每行二十八字。《论语》每碑四列,每列二七行,每行二十六字。《孟子》每碑四列,每列二十八行,每行二十六字或十七字、十五字。《周易》、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、《春秋左传》、《礼记》是楷书书写,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则是行书书写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春秋世族谱补正

    一卷。清王士濂(详见《周末列国有今郡县考》)撰。清代学者陈厚耀曾著《春秋世族谱》,依据《左传》,对春秋时的姓氏源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订,有条不紊,为读者增添了不少方便。宝应李蝶园鉴于其中年月姓字时有伪

  • 区种五种

    五卷。原题西湖寄生菊斋氏辑,西湖寄生与菊斋均为清赵梦龄之号,赵氏字锡九,浙江仁和(今属杭州市)人。贾思勰《齐民要术·区种法》云:“汤有旱灾,伊尹作为区田,教民粪种,负水浇稼。……诸山陵近邑高危倾阪及丘

  • 唐集辑要

    四卷。明唐枢(请参阅《宋学商求》条)撰,清王表正删辑。全书分讲学、论治、澄道、阐性四篇。唐枢之学纯出于禅宗,因此所言大抵空虚幻杳。此书所收,虽将其言辞太过者删除,但仍显偏激。收入《木钟台全集》中。

  • 邯郸县志

    八卷。明张第修,张成教纂,卢龙云续修,宋仕明续纂。张第,山东茌平人,曾任邯郸县知县。张成教,邯郸人,曾任陕西巩昌府通判。卢龙云,广东南海人,曾任邯郸县知县。宋仕明,广东普宁人,曾任邯郸县教谕。万历元年

  • 金石祛伪

    一卷。清陆增祥撰。陆增祥,详见《八琼室金石补正》条。书中著录石刻赝品,自秦及唐共三十四种。其中廌孝禹阙及刘熊残碑,诸家皆无异说。且刘熊碑原石为顾燮光搜访而得,当时尚存于延津学宫中,陆氏认定是赝品,自不

  • 庄子故

    八卷。清马其昶(详见《毛诗学》)撰。宋人研究《庄子》者,曾有王安石、苏轼、苏辙等人将《让王》、《盗跖》、《说剑》、《渔父》等四篇定为伪书。马其昶作《庄子故》据宋人之说而将如上四篇移于末卷而不加注释,又

  • 读史辨惑

    无卷数,清王建衡撰。王建衡号月梦。威县(今河北省威县)人,岁贡生,侯选教谕,其著作有《读史辨惑》、《任庵语略》、《性理辨义》等。《读史辨惑》一书成于康熙四十一年(1702);虽然此书是以“读史”为名,

  • 九宫山志

    十卷。清傅燮鼎撰。傅燮鼎,字铁椽,湖北崇阳人。九宫山跨吴楚境。其阳为江西武宁。阴为湖北通山。山上坦而凹,四峰五岭,周围环绕。明隆庆戊辰,崇阳王角峰撰《九宫山志》。明季版毁于兵乱。清顺治丙申至乾隆丁亥,

  • 左传杜注拾遗

    一卷。清阮芝生撰。芝生字紫坪,淮安山阳(今江苏淮安)人。曾学于著名学者天台齐召南门下。此书多用顾炎武、顾栋高之说,有时也纠正他们的疏误,大体上是对杜预《春秋经传集解》一书的补充和订正,有的地方持论较为

  • 礼记通读

    一卷。清杨履晋(生卒年不详)撰。善佺校。履晋,字康侯,山西忻州(今山西省忻州市)人。光绪九年(1883)进士,由刑部郎中,外任湖南宝庆府知府。善佺,号芝樵,姓必禄氏,镶白旗满洲举人,任法部右参议。《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