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词屋>历史百科>民族起源>蒙古

蒙古

①中国北方民族名。两宋、辽、金时又有萌古、蒙骨、朦骨、毛褐、盲骨子、毛割石、蒙古里等不同的汉字音译。唐代为室韦之部,称“蒙兀”或“蒙瓦”,居望建河(今额尔古纳河)流域,东南邻黑水靺鞨,西接大室韦,北为落俎室韦。回鹘汗国亡后,乘漠北无强有力政权,逐渐西徙,进入蒙古高原东部鄂嫩河、克鲁伦河、土拉河上游肯特山一带,分为※都儿鲁斤、※尼伦两大支,繁衍形成众多的部落。主要从事游牧与狩猎,并“以牛羊驼马皮毳之物与契丹为交易”(《契丹国志》),同女真、畏兀儿等民族也贸易交换关系。与辽朝有聘使往来,名义上臣属于辽朝,按受其“详稳”、“令稳”等官号。辽末金初,势力逐渐强大,各部趋向联合,推举合不勒汗、俺巴孩汗等为首领,发展为漠北强部之一,始有汗号。与札剌儿、塔塔儿等有宿怨,屡相争战,对金朝亦时战时和。自忽图剌汗死后,各支贵族争夺汗权,内部一度陷入纷争。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,蒙古部首领铁木真(成吉思汗)崛起,统一内部后,相继战胜强敌,兼并蒙古高原各部,于宋开禧二年(1206)建立大蒙古国(也客·忙豁勒·兀鲁思),控制了东起兴安岭,西至阿尔泰山,南达阴山,北抵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。在整个蒙古高原普遍推行千户制;扩建“怯薛”(护卫军、禁卫军)制,初步建立司法、行政、赋敛制度,逐渐形成回鹘体蒙古文,使蒙古政治、经济、文化都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。凡属蒙古语族之其他各部,亦皆以蒙古人自居,遂由突厥化蒙古人和蒙古化之突厥人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整体,自是“蒙古”由原来的部落名称,演变为整个民族的名称。是后,大蒙古国展开大规模军事活动,开始南下和西征,先后并西辽(1218)、降西夏(1227)、灭金朝(1234)、亡南宋(1279),并向外扩张,进行三次西征,将势力扩展到中亚与南俄等地,建立了元朝和四大汗国,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。至正二十八年(1368),元朝为朱氏明朝所灭,进入中原之蒙古人部分退回蒙古高原,部分留居内地而渐与汉族融合。 ②金人姓氏之一。分布咸平府(治今辽宁开原县北)地区。 ③蒙古留北平学生会刊物。1928年学生会在北平(今北京)成立。1929年创刊,铅印本,16开,不定期,由“蒙文书社”承印。第一期名《蒙古留北平学生会》,自第二期起改刊名为《蒙古》,为蒙汉合璧。内容主张蒙古民族团结一致,反对帝国主义及大汉族主义,复兴蒙古民族,有论说、评论、文艺、专载、新闻等栏目。大约出了10余期停刊,1934年夏复刊,改为※《新蒙古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黄天荡之战

    辽宋间重要战役。又作镇江之战。天会五年(北宋靖康二年,1127),金灭北宋后,继续南下,欲一举再灭南宋。宋高宗妥协退让,放弃中原,南逃扬州。七年(南宋建炎三年,1129)五月,完颜宗翰遣拔离速领兵南袭

  • 明边墙

    明代辽河东西民族区域分界线。明廷为防备兀良哈蒙古三卫和女真各部骚扰汉族聚居区,巩固其对东北地区的稳定统治而设立的防线,简称“明边墙”。共分三段,即辽西边墙、辽河边墙和辽东东部边墙。辽西边墙始修于明正统

  • 始平

    南北朝时期柔然他(佗)汗可汗伏图年号。506—508年,凡3年。

  • 色勒

    ?—1657清初将领。满洲正黄旗人,爱新觉罗氏。景祖觉昌安曾孙。崇德元年(1636),从征朝鲜,取江华岛。二年,以功授牛录章京世职。顺治四年(1647)以其系武功郡王礼敦巴图鲁之孙,超加世职为一等阿思

  • 元坦

    东魏、北齐官员。河南洛阳人。鲜卑元氏。北魏献文帝※拓跋弘孙,咸阳王※元禧第七子。北魏景明二年(501),父被诛后,兄翼、树等5人相继南奔梁朝,故得承袭,改封敷城王。建义元年(528),以通直散骑常侍复

  • 天方性理

    书名。亦名《天方性理图传》。清代回族学者※刘智撰。成书于清康熙四十三年(1704)前后。包括本经(5章)和图传(5卷)两部分,图以著经之理,传以详图之义。乃合伊斯兰教一神论与中国儒家性理学说为一体,论

  • 斡勒

    契丹语音译。“厚重”之意。宋人余靖在庆历三年至五年(1043—1045)先后出使契丹,益晓契丹语,曾在辽兴宗设的筵席上作汉语与契丹语交杂的《北语诗》,受到兴宗赞赏。诗中有“两朝厥荷情斡勒”句,自注:“

  • 御宝圣旨

    见“铺马圣旨”(2233页)。

  • 白珠乌坚吉美却吉旺波

    1808—?清代藏传佛教活佛、学者。藏族。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人。幼年被指认为巴格·桑旦平措的转世灵童。早年出家,毕生讲法修行。曾任西藏甘丹寺第九十任法台。著有《出世法言·莲苑歌舞》,采用诗文相

  • 伯什阿噶什

    ?—1756卫拉特蒙古杜尔伯特部台吉。绰罗斯氏。鄂木布岱青和硕齐玄孙车凌多尔济子。初领准噶尔部二十一昂吉之一,驻牧伊犁沙喇伯勒(位于伊塞克湖西北)境。达瓦齐夺取准噶尔部统治权后,屡受侮。乾隆二十年(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