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词屋>历史百科>民族起源>老傈傈文

老傈傈文

我国傈僳族使用的一种拼音文字。由缅甸克伦族传教士塞耶巴多于1912—1914年间创制,后来英国传教士富富塞(J·O·Frezer)进一步完善了它。采用正反、颠倒的大写拉丁字母表示30个辅音和10个元音,另用6个声调符号和4个标点符号。老傈僳文于解放前就传入我国,其最大的弱点是没有完备的正字法,读音和拼写都没有严格的规则。除了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通行外,还在保山地区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、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等地傈僳族的一部分基督教徒中传播,印有圣经和赞美诗等。解放初期,曾用它培训过会计,出版过一些宣传政策的小册子。80年代以来,随着基督教传播范围的扩大,懂老傈僳文的人越来越多。1981年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境内的傈僳族用它开展扫盲,到1985年有2个乡扫除了文盲。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也用它进行扫盲,取得了明显的效果。以上两个地区的文字都已进入学校。目前,广大傈僳族地区,除了人民群众在宗教生活中使用外,还用它印刷了报纸,出版了课本、通俗读物以及民族传统文化书籍,翻译了法制宣传材料,大大扩大了原有的使用范围和领域。另外,怒江州的怒族、独龙族基督教徒也使用老傈僳文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库伦办事大臣

    清朝派驻库伦处理边务及办理对俄事务的大臣。乾隆二十三年(1758),首由满族大臣中简放,改由蒙古大臣充任。除办理和俄国通商贸易,会同黑龙江将军、定边左副将军,办理边界事务外,还会同乌里雅苏台将军管理车

  • 粘八葛

    见“乃蛮”(37页)。

  • 应历刻石

    辽代契丹大字石刻。亦称“应历碑”,实为墓志。出土情况不明,石亦不知下落,今仅见拓本,此拓为海内孤本,弥足珍贵。刻契丹大字16行,约392字。尚不可解。据考,有“应历十六年”年款,故名。

  • 汤古岱

    1585—1640清初将领。满族。爱新觉罗氏。清太祖※努尔哈赤第四子。太宗皇太极时,晋固山额真(都统)。后金天聪三年(1629),夺永平4城,与图尔格,纳穆泰等驻守滦州。四年,明军破滦州,弃城奔永平,

  • 番禺羽氏族谱

    回族族谱名。又名《番禺羽承烈堂族谱》。2卷,上卷《采支》,下卷《诗赞》。内记其族先祖羽士夫于明成化二年(1466),由南京随都督同知赵辅、右副都御史韩雍,征大藤峡诸瑶,授指挥使世代镇守广州,后定居该地

  • 天明

    宋代云南大理国国王段素兴年号。1042—?年。

  • 席卜臣

    见“锡卜臣”(2363页)。

  • 阔阔不花

    蒙古国将领。又译课课不花。阿勒坛塔塔儿氏。以骑射著称。太祖十三年(1218),随国王木华黎征金,任探马赤五部前锋都元帅之一。从攻陕右,斩金将王公佐。十九年,随嗣国王孛鲁征西夏,克银川。二十二年,从孛鲁

  • 彭仕羲

    ?—1070宋代下溪州土官。土家族。下溪州(治今湖南古丈东北)刺史※彭儒猛子。天圣七年(1029),受兄彭仕端命入朝贡方物。明道(1032—1033)初,兄卒,嗣为下溪州刺史,累迁检校尚书右仆射。皇祐

  • 司各差

    藏语音译。旧时四川阿坝藏族地区马尔康及绰斯甲地方土司衙门的值日大头人。由土舍、大头人轮流充任,每次一人,一年一换。1935年后改为半年一换。住在官寨,协助土司处理派差、派款、审讯犯人、调解纠纷等日常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