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宇
一称杜主。战国时蜀君。杜宇以前蜀尚属渔猎时代,未有耕稼。他教蜀民务农,被立为蜀王,居郫邑(今四川成都市西北),秦、齐等七国称王,他称帝,号望帝,更名蒲卑。遇水灾,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。他遂效尧舜禅让之义,禅位于开明,自至西山隐居。见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。
一称杜主。战国时蜀君。杜宇以前蜀尚属渔猎时代,未有耕稼。他教蜀民务农,被立为蜀王,居郫邑(今四川成都市西北),秦、齐等七国称王,他称帝,号望帝,更名蒲卑。遇水灾,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。他遂效尧舜禅让之义,禅位于开明,自至西山隐居。见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。
战国赵邑。在今陕西子长县西南。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:世钧谓文信侯曰:“故君不如遣春平侯而留平都侯。”平都侯为赵悼襄王时之封君。西汉置平都县。
后(後)书名。清沈铭彝撰。一卷。是书为补惠栋《后汉书补注》而作,故名。共得百余条。书成于道光十三年(1833),有光绪年间广雅书局刻本。王先谦著《后汉书集解》时未采入。至黄山撰校补时,始有所掇取。
官名。又称太子仓令、太子典仓令。南朝齐置,主仓谷,属太子少傅。北魏太和初置太子仓令,秩五品中。北齐太子家令寺统有典仓署,置令、丞。
在今河北新乐市城关西南。为唐后期镇定二镇分界处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元和五年(810),河东将王荣讨成德叛帅王承宗,拔其洄湟镇,即此。
清末浙江仁和(今杭州)人,字和甫。曾任苏松太道。光绪二十七年(1901)以四品候补京堂任出使日本大臣,曾电请清廷停派留日学生。二十九年压制拒俄运动,受到舆论谴责,6月被召回。
即“乞则里八寺海”。
清宣统元年(1909)由外务部、学部奏准在北京设立。设总办一人,会办二人,庶务长一人,中英文文案各二人。主管考选学生、建设学堂,选任游美学生监督及内外各处往来文件,并管理经费等事。
见“大同军(2)”。
?—576北齐太原阳邑(今山西太谷东南)人,字彦举。初为高欢丞相府骑兵曹,执掌文帐。天保十年(559),兼中书舍人。河清三年(564),受命检校代、忻马数万匹送定州,以拒突厥。因护养有功,武平末屡迁侍
即“朱温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