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词屋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九品

九品

① 九卿的别称。《国语·周语中》:“内官不过九御,外官不过九品。”韦昭注:“九品,九卿。”②官阶等级制度。三国魏始置,将各种官职划分为九个等级,自一品至九品,由高至低,依此享受禄秩及其它待遇。晋、南朝宋、齐对一些官职的品阶有所调整,仍沿用其制。南朝梁武帝天监七年(508)改为十八班,陈复旧。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(493)职员令沿用九品制,并加设从品,自第一品至从九品分十八个等级,每等级中又分上、中、下三阶,共为五十四阶; 太和二十三年复次职令后,改为从三品以上不分阶,自第四品以下分上、下阶,共分三十阶。北齐沿北魏之制,西魏、北周改为九命之制。隋初沿用北齐之制,炀帝时罢上、下阶,唯留正、从品,共十八个等级。唐、五代除勋官仅有正、从品外,职事官、文散官仍沿前制,自第四品起复分上、下阶,武散官自第三品起即分上、下阶。宋沿唐制。元、明、清保留正、从品,品内不分阶,文武职皆同,不够从九品者,称不入流。隋、唐时流外官自勋品(相当于第一品) 至第九品另设九个等级,不分正、从品。③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内部的等级。自第一品至第九品分九个等级,称为乡品,由中正评定。乡品的等级与入仕时的起家官及以后所任的官职都有一定的联系,被中正降品后,官职亦随之而降。参见“九品官人之法”。


1、九卿的别称。《国语·周语中》:“内官不过九卿,外官不过九品。”韦昭注:“九品,九卿。”

2、官阶等级。《汉书·古今人表》把官分为上上、上中、上下、中上、中中、中下、下上、下中、下下九个等级之后,三国魏司空陈群又把官职分为九个等级,称为九品,最高的为一品,最低的为九品。黄钺大将军、三公、诸国王、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、大丞相为一品;四征将军、四镇将军、车骑将军、骠骑将军、大将军为二品;兰台谒者、都水使者、书令史、县令县长等为九品。北魏又把每品分为正、从二等,自四品至九品,正、从又分为上、下两阶。唐宋两朝文职官阶与北魏同,武职自三品起分上下阶。元明清只有正从而无上下阶,文武职一样。

3、魏晋南北朝时士族内部的等级,又称乡品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虞部下大夫

    官名。西魏恭帝三年(556) 置,北周沿置。地官府虞部司长官,员一人,掌山泽草木鸟兽等事务。下设小虞部上士以佐其职,领山虞中士、泽虞中士、林衡中士、川衡中士、掌禽中士、掌囿中士、掌圃中士、掌炭中士,掌

  • 县仓房

    清代县衙内部分房之一,设经承以管理之。仅在大兴、宛平二县设置。

  • 行营护军

    南宋军名。绍兴五年(公元1135年)高宗以“神武”系北齐军号,将神武五军的五大帅的军队更改番号。改韩世宗的神武左军为行营前护军,岳飞的神武后军为行营后护军,刘光世军定名为行营左护军,吴玠军定名为右护军

  • 金靴衙

    太平天国所设百工衙之一,主制造靴鞋。

  • 讨虏校尉

    官名。东汉末置。贾诩自平津都尉迁此,隶中郎将牛辅。见《三国志·贾诩传》。官名,东汉末年置。掌领兵作战,职位低于将军,高于都尉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贾诩传》:“董卓之入洛阳,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,迁讨虏校尉

  • 前行郎中

    唐宋吏部、兵部郎中通称。北宋前期,叙迁: 有出身转太常少卿,无出身转司农少卿,左曹转卫尉少卿,带待制已上职转右谏议大夫。

  • 杂买务杂卖场提辖

    官名。南宋置,为四辖之一。孝宗隆兴二年 (1164),令选通判、知县资序人充任。外补则为郡守,内迁则为寺、监丞簿,或直接升任杂监司。

  • 羽林左右监

    官名合称,指羽林左监和羽林右监。羽林左监掌羽林左骑,羽林右监掌羽林右骑。见《后汉书·百官志二·光禄勋》,参看“羽林左监”、“羽林右监”条。

  • 州门下

    (1)州门下吏的简称。包括主簿、西曹、录事、记室、书佐。(2)州门下吏职之一。南朝《宋宁州刺史爨龙颜碑阴》除主簿、西曹、录事、省事、记室、书佐之外,另有门下二人,排列在西曹、录事之前,应是门下吏职之一

  • 掌狄隶下士

    官名。西魏、北周秋官府司隶下大夫掌狄隶中士佐官,正一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