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词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中山国

中山国

①春秋狄人所建。又称鲜虞国。治所在今河北正定县东北。战国初期建都于顾(今河北定州市)。公元前406年为魏所灭。寻又复国,迁都灵寿(今灵寿县西北)。公元前323年与韩、燕、宋同时称王。公元前296年为赵所灭。

②西汉景帝改中山郡置,治所在卢奴县(今河北定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狼牙山以南,保定、安国二市以西,唐县、新乐以东和滹沱河以北地区。十六国后燕慕容垂建都于此,改为中山尹。


(1)春秋、战国国名。春秋末白狄的一支鲜虞人建立,又称鲜虞。在今河北省正定县东北。武公(约前414年即位)时徙建都顾(即今河北定州市)。公元前406年灭于魏。约前380年复国,桓公时徙都灵寿(今河北平山县东北)。战国前期,疆域有今河北省涞源县以南,唐县以西,高邑、宁晋县以北,平山、井陉县以东地。前323年与韩、燕、赵、魏等国同时称王。前296年为赵国所灭。(2)西汉景帝三年(前154年)析常山郡东部置,五凤二年(前56年)改为郡,永光元年(前43年)复为国,建始二年(前31年)又改为郡,阳朔二年(前23年)复为国。治卢奴县(今定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省狼牙山以南,保定、安国市和蠡县以西,唐县、新乐市以东,及滹沱河以北地区。东汉建武十三年(37年)改为郡,十七年复为国,二十年复为郡,三十年复为国。属冀州,辖境略有扩大,北有今涞源县。三国魏辖境北扩至今山西省灵丘县。西晋北部、东部略有缩小。十六国后赵改为郡,前燕又曾改为国,后燕慕容垂定都于此,改为中山尹。北魏皇始二年(397年)平慕容垂子宝,复改为郡。隋开皇元年(581年)改为鲜虞郡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淇州

    元宪宗五年 (1255) 置,治所在临淇县 (今河南淇县)。至元三年 (1266) 属卫辉路,省临淇县入州。元末废。明洪武元年 (1368) 复置,属卫辉府。寻降为淇县。蒙古宪宗五年(1255年)置,

  • 凌时镇

    在今广西田阳或田东县境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1田州: 凌时镇“在州境。嘉靖七年,王守仁抚定田州,土目卢苏等因分州地置十八巡司”。其中有“凌时”。

  • 桐川

    又名桐汭水、桐水。即今安徽郎溪县境郎川河及桐汭水。《元和志》 卷28广德县: “桐汭水在县西五十里。春秋楚子期伐吴,至桐汭是也。” 《寰宇记》 卷103广德县: “桐水在县西北二十五里。源出白石山,北

  • 北镇庙

    又名山神庙。在今辽宁北宁市城西三里山坡上。是医巫闾山的山神庙。《清一统志·锦州府》载:北镇庙“在广宁县西医巫闾山之阳,去山五里余,距城三里余。舜封医巫闾山以镇幽州,《周礼·夏官职方氏》:东北曰幽州,其

  • 南流江

    ①即今广西武鸣县之香山河及武鸣河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1武缘县: 南流江在 “县南二里。源出大明山麓,西流合西江水,南流经宣化县界,会于郁江”。②亦名合浦江、漳江、晏水、廉江。在今广西合浦县北。《新唐

  • 程水江

    在今湖南资兴市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2兴宁县: 程水江 “有四源合流于此,地名潭州江口。亦西流会于郴江口”。

  • 蒲特山

    亦作勃特山、拔特山。即今阿富汗东北之巴达克山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: “苑汤州,以拔特山城置。” 慧超 《往五天竺国传》 作蒲特山、蒱特山。

  • 董家湖

    一名董湖。在今湖北孝感市孝南区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7孝感县: 董家湖在 “县东五里。又东为天门陂,皆以董永名也”。

  • 蒲与路

    又作蒲峪、扶余。金置,治所在今黑龙江省克东县东北金城乡古城村。因地当古扶余国而得名。辖境相当今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、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东、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和黑河、伊春市北部,外兴安岭 (今俄罗

  • 顺圣川

    即今河北阳原县东北桑干河支流水沟口河。《清一统志·宣化府二》: 顺圣川 “延袤二百里,地多美刍,明时牧马于此”。即今河北省阳原县东北桑干河支流水沟口河。东西延袤二百余里,地多美刍,明代牧马于此。成化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