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词屋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苌弘化碧

苌弘化碧

《庆子.外物》:“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,而忠未必信(信任)。故伍员流于江(指吴王将他的尸体沉入江中);苌弘死于蜀,藏其血,三年而化为碧。”

苌弘是春秋时周敬王的大臣刘文公所属的大夫。刘氏与晋范氏世代通婚姻,在晋卿内讧中,苌弘曾帮助过范氏,晋卿赵鞅为此声讨他,晋君怪怨周敬王,周敬王便把苌弘杀死,化碧之事当是后人的演义传说。后因以“苌弘化碧”的典故,比喻忠贞之人遭谗含冤而死;或指为国献身,忠烈精神长存。

元.关汉卿《窦娥冤》杂剧第三折〔耍孩儿〕:“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,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。等他四下里皆瞧见,这就是咱苌弘化碧,望帝啼鹃。”


主谓 苌弘,周时刘文公的大夫,后被周人冤杀,传说血化为碧玉。语本《庄子·外物》:“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,而忠未必信,故伍员流于江,苌弘死于蜀,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。”元·关汉卿《窦娥冤》3折:“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,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。等他四下里皆瞧见,这就是咱~,望帝啼鹃。”△褒义。多用于申诉冤屈赞颂气节。


【典源】 《庄子·外物》:“苌弘死于蜀,藏其血,三年而化为碧。”唐·成玄英疏:“苌弘遭谮,被放归蜀,自恨忠而遭谮,遂刳肠而死。蜀人感之,以匮盛其血,三年而化为碧玉,乃精诚之至也。”

【今译】 传说苌弘是周灵王时的臣子,因受人诬陷,被放逐回蜀地,苌弘忠心难伸,满怀怨愤,剖腹自杀。蜀人为之感动,将他的血用柜子藏起来,三年后化为碧玉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忠臣义士为坚持道义、保守节操而死。

【典形】 碧化、碧血、藏碧、苌弘碧、苌弘化碧、苌弘血、化碧、化碧血、千年碧、血碧、化血三年、埋血、血成碧、化苌弘。

【示例】

〔碧化〕 清·陈梦雷《西曹坐系书怀》之二:“虹流此日犹难信,碧化他年倘见心。”

〔碧血〕 元·揭傒斯《闻熊从正呕血亡》:“碧血凝秋万事空,此生无复一尊同。”

〔藏碧〕 唐·骆宾王《萤火赋》:“血三年而藏碧,魂一变而成虹。”

〔苌弘碧〕 清·嵇曾筠《寄天津范自牧观察》:“忠魂已化苌弘碧,雪涕君思浩荡初。”

〔苌弘化碧〕 元·关汉卿《窦娥冤》:“等他四下里皆瞧见,这就是咱苌弘化碧,望帝啼鹃。”

〔苌弘血〕 晋·左思《蜀都赋》:“碧出苌弘之血,鸟生杜宇之魄。”

〔化碧〕 清·邵长蘅《题冀渭公所藏杨忠愍梅花诗》:“溅血九原仍化碧,批鳞一疏独留丹。”

〔化碧血〕 元·郑元祐《汝阳张御史死节歌》:“孤忠既足明丹心,三年犹须化碧血。”

〔千年碧〕 清·沈磬《陈靖献公祠》:“丹心愿化千年碧,弱息难回百炼刚。”

〔血碧〕 清·赵翼《过文信国祠》:“血碧肯污新赠谥,汗青终照旧题诗。”


【词语苌弘化碧】  成语:苌弘化碧汉语词典:苌弘化碧

猜你喜欢

  • 随车一雨

    同“随车甘雨”。宋范成大《次韵袁起岩甘雨即日应祈》:“天遣贤侯惠此州,随车一雨缓千忧。”

  • 过庭之训

    源见“孔鲤趋庭”。指父教。唐骆宾王《上兖州崔长史启》:“然而少奉过庭之训,长昧克己之方。”唐白居易《与严砺诏》:“秩贵冬官,以表过庭之训;封荣石窌,用旌徙宅之贤。”偏正 本来指的是孔丘教训儿子孔鲤学诗

  • 循循善诱

    指善于有步骤地进行教导。这是孔子的学生颜渊赞美孔子的话。他说,老师的学问越仰头看越高;越用力钻研,越觉得深。一看好象就在前面,忽然却在后面,使人觉得难以捉摸。虽然如此,他却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,用各种

  • 鲁卫

    源见“鲁卫之政”。代称兄弟。唐玄宗《过大哥宅探得歌字韵》:“鲁 卫情先重,亲贤爱转多。”亦用以比喻情况相似或相同。明李贽《战国论》:“乃曾子固自负不少者也,咸谓文章本于‘六经’矣,乃讥向自信之不笃,邪

  • 腹为筐笥

    同“腹笥”。唐杜甫《送从弟亚赴河西判官》诗:“兵法五十家,尔腹为筐笥。”

  • 帝渚

    《楚辞.九歌》:“帝子降兮北渚,目眇眇兮愁予。”王逸注:“帝子谓尧女也……娥皇、女英随舜不返,没于湘水之渚。”后因以“帝渚”指湘江。南朝 梁沈约《齐故安陆昭王碑文》:“涂由帝渚,朱轩靡驾。”【词语帝渚

  • 虚牝

    指溪谷。《大戴礼.易本命》:“丘陵为牡,溪谷为牝。”殷仲文《南州桓公九井作》:“爽簌惊幽律,哀壑叩虚牝。”【词语虚牝】   汉语大词典:虚牝

  • 酒胡

    同“酒家胡”。宋刘筠《大酺赋》:“复有俳优旃孟,滑稽淳于,诙谐方朔,调笑酒胡,纵横谑浪,突梯嗫嚅。”【词语酒胡】   汉语大词典:酒胡

  • 孟嘉情

    源见“孟嘉落帽”。借写登高怀友之情。唐元稹《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五十韵》:“登楼王粲望,落帽孟嘉情。”

  • 雉车

    晋.萧广济《孝子传》:“萧芝至孝,除尚书郎,有雉数十头,饮啄宿止。当上直,送至歧路,下直入门,飞鸣车侧。”(引自《艺文类聚》卷九十)尚书郎萧芝至孝,有雉鸣车侧。“雉车”遂成为称颂“郎官”的典故。唐.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