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庄子.外物》:“庄子曰:‘………筌(筌,捕鱼竹器)者所以在(在,捕得的意思)鱼,得鱼而忘筌;蹄(蹄,捕兔器)者所以在兔,得免而忘蹄;言者所以在意,得意而忘言。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!’”庄子在这
源见“望门投止”。谓避难他乡,飘泊无依。明钱晔《赠周岐凤》诗:“一身作客如张俭,四海何人是孔融?”
源见“赐环”。谓斥逐大臣。明杨珽《龙膏记.访旧》:“向年元载赐玦之时,其女湘英,没入我家。”【词语赐玦】 汉语大词典:赐玦
源见“榆枋之见”、“鲲鹏展翅”。比喻志趣不同,差异虽悬殊,但各得其乐。宋辛弃疾《哨遍.秋水观》词:“嗟大小相形,鸠鹏自乐,之二虫,又何知!”
源见“一叶知秋”。喻年华流逝,行将衰老。唐鲍溶《始见二毛》诗:“百川赴海返潮易,一叶报秋归树难。”唐柳氏《杨柳枝》词:“一叶随风忽报秋,纵使君来岂堪折。”见“一叶知秋”。唐·鲍溶《始见二毛》:“百川赴
南朝 宋谢灵运《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》:“天下良辰、美景、赏心、乐事,四者难并。”后因以“四并”指良辰、美景、赏心、乐事四者同时遭逢。元刘祁《归潜志》卷九:“已知良会得四并,更许深杯辞百爵。”【词语四并
同“一叶蔽目,不见泰山”。毛泽东《论持久战》:“〔他们〕或则拿一时一地的强弱现象代替了全体中的强弱现象,一叶障目,不见泰山,而自以为是。”见“一叶蔽目,不见泰山”。毛泽东《论持久战》27:“或则拿一时
源见“百兽率舞”。用以歌颂君王圣明。宋欧阳修《群玉殿赐宴》诗:“惟能同舞兽,闻乐识和声。”【词语舞兽】 汉语大词典:舞兽
源见“雁足书”。指雁。唐杜甫《十二月一日》诗之一:“一声何处送书雁,百丈谁家上濑船?”【词语送书雁】 汉语大词典:送书雁
源见“杖化龙”。戏称竹杖。宋苏轼《次前韵寄子由》:“还乡亦何有,暂假壶公龙。”【词语壶公龙】 汉语大词典:壶公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