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词屋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知音

知音

源见“伯牙鼓琴”。比喻知己。三国 魏曹丕《与吴质书》:“徐、陈、应、刘,一时俱逝,痛可言邪……伯牙绝弦于钟期,仲尼覆醢于子路,痛知音之难遇,伤门人之莫逮。”亦特指对作品能深刻理解、正确评价的人。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.知音》:“音实难知,知实难逢,逢其知音,千载其一乎!”鲁迅《集外集拾遗.文艺的大众化》:“倘若说,作品愈高,知音愈少。那么,推论起来,谁也不懂的东西,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。”


彼此了解而关系又很亲密的朋友便称为 “知己”,这种知己的朋友便是 “知音”。

春秋时期,有个叫俞伯牙的小官吏很会弹琴,曲调典雅动听,但一般人都听不懂曲调的意思,可谓曲高和寡知音少。有次他返乡坐船从汉水经过,是夜月白风清,景致甚好,心情也特别好,于是在船头焚香弹起琴来。当时有个晚归的樵夫叫钟子期,听到俞伯牙的一段曲子后,情不自禁地喝彩道: “善哉! 峨峨兮若泰山!”俞伯牙又接着弹了一段,钟子期又称赞道: “善哉! 洋洋兮若江河!”钟子期听出了俞伯牙的琴声之意: 好啊,好啊! 志在高山,意在流水啊!

这时,俞伯牙再也坐不住弹琴了,连忙把钟子期请到船上坐叙,称钟子期为自己的 “知音”。

樵夫钟子期是个隐士,很有才学。后来俞伯牙得知钟子期去世后,便 “摔琴谢知音”,不再弹琴了,因为无人懂他的曲调了 ( 无人知音了) 。他们二人相会相谈的地方,在今湖北省武汉市的龟山脚下,那里现有 “古琴台”游览胜地。

知己的朋友为 “知音”,缘于上述故事。此事 《列子·汤问》有记载。


【词语知音】   汉语词典:知音

猜你喜欢

  • 仙掌露

    同“金茎露”。唐杨师道《初秋夜坐应诏》诗:“沧池流稍洁,仙掌露方溥。”【词语仙掌露】   汉语大词典:仙掌露

  • 冶长非罪

    《论语.公冶长》:公冶长“虽在缧绁之中,非其罪也。”宋.邢昺疏:“旧说冶长解禽语,故系之缧绁。”孔子认为,公冶长这个人虽然进了牢狱,但他是被陷害诬告的,实在并没有罪。孔子因此就把女儿嫁给了他。后用为咏

  • 吴元济失家

    宋.欧阳修、宋祁《新唐书.吴元济传》:“(淮西节度使吴少阳)九年死,子元济匿不发丧,以病闻,伪表请元济主兵。……不得命,乃悉兵四出,焚舞阳及叶,掠襄城、阳翟。……及愬(指李愬)攻内城,防卒尚千余接战,

  • 众怒难犯

    意谓众人的愤怒难以抵挡。公元前563年,子孔代替子驷主持郑国国政。为贵族和各级官吏起草了一个誓约,要求他们各按职守,奉公守法。贵族官吏及其子弟纷纷表示反对。子孔想杀掉他们。子产出来劝阻并要求他烧掉这个

  • 文梭掷幼舆

    源见“投梭折齿”。指惩罚轻薄男子。幼舆,谢鲲字。宋 洪?《鹧鸪天.情景》词:“意态婵娟画不如,莹然初日照芙蕖。笑捐琼佩遗交甫,肯把文梭掷幼舆?”

  • 七国三边

    《史记.孝景本纪赞》:“晁错刻削诸侯,遂使七国俱起,合从而西乡。”又《史记.律书》:“高祖有天下,三边外畔。”西汉王朝从高祖到景帝统治时期,曾先后遭受外部三边之患和内部七国之乱。后以“七国三边”指内忧

  • 馆陶恩

    《后汉书》卷十下《皇后纪》附《皇女》:“皇女红夫,十五年封馆陶公主,适驸马都尉韩光。”后汉明帝刘庄封他妹红夫为馆陶公主。后遂用为咏公主之典。唐.窦常《凉国惠康公主挽歌》诗:“早加于氏对,偏占馆陶恩。”

  • 白足禅僧

    同“白足”。唐李商隐《天平公座中呈令狐令公》诗:“白足禅僧思败道,青袍御史拟休官。”【词语白足禅僧】  成语:白足禅僧汉语大词典:白足禅僧

  • 法不阿贵

    《韩非子.有度》:“法不阿贵,绳不挠曲。法之所加,智者弗能辞,勇者弗敢争,刑过不避大臣,赏善不遗匹夫。”原指法律不逢迎迁就权贵,准绳不屈就变曲之物,法律面前一视同仁。后以“法不阿贵”形容秉公执法,不偏

  • 葛洪丹井

    《晋书.葛洪传》:“以年老,欲炼丹以祈遐寿,闻交阯出丹,求为句漏令。帝以洪资高,不许。洪曰:‘非欲为荣,以有丹耳。’帝从之……至广州,刺史邓岳留不听,去。洪乃止罗浮山炼丹……后忽与岳疏云:‘当远行寻师